最近更新最新入庫全本精品總排行榜  

第139章

投推薦票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加入書簽

作品︰逸羽風流 | 作者︰澹台扶風


 熱門推薦: 雪鷹領主 完美世界 武極天下 星河大帝 傲世九重天 我的貼身校花

    <font color=red>筆趣閣</font>已啟用最新域名︰www.<font color=red>biquge001</font>.com ,請大家牢記最新域名並相互轉告,謝謝!

    歷代地方區域的劃分,各有不同。www.biquge001.com有時候,同一個區域名稱,而涵義大有區別。有些名稱則是上古所沒有的。現在舉出一些例子來加以說明。

    州--相傳堯時禹平洪水,分天下為九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又相傳舜時分為十二州,即除了九州外,又從冀州分出並州、幽州,從青州分出營州。這樣,疆域的大小是一樣的,只是州的大小稍有不同罷了。到了漢代,中國的疆土更大了,于是增加了一個交州,一個朔方。後來朔方並入並州,改雍州為涼州,改梁州為益州。東漢時代,共有十三州,即︰司隸(直轄州)、豫州、兗州、徐州、青州、涼州、並州、冀州、幽州、揚州、益州、荊州、交州。晉初分為十九州,和東漢十三州比較,增加六州。(1)把涼州分為雍、涼、秦三州;(2)把益州分為梁、益、寧三州;(3)把幽州分為幽、平兩州;(4)把交州分為交、廣兩州。

    九州之說,最早見于《尚書•禹貢》︰\"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不僅詳細記載了九州的疆界區劃,而且把各州內的山川分布、交通物產、水土治理、貢賦等級說得一清二楚,是我國最早、最有價值的地緣文化記錄。九州的意義,實際上是古代中國不同部落,不同文明流行區域。這一格局影響到今天都有其脈絡可循,如果對《禹貢》這篇文章稍加注意而加以研究,不僅對上古時代中國文明會有一深刻了解,而且對于今天也有特殊的指導意義。所以,不少跨國公司在其進入中國市場之前,都要組織專人研究《禹貢》一章。

    後漢到南北朝末,州基本上是監察區〔1〕,有時也是行政區。不過從南北朝起,州的範圍漸漸地縮小了。在唐代,全國共有三百多個州,是行政區。宋元所謂州,則與唐代基本上一致。明清改州為府,所以有\"兗州府\"、\"揚州府\"等名稱,只留少數直隸州直轄于省,散州隸屬于府。

    郡--郡是行政區域。秦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其中著名的有隴西、潁川、南陽、邯鄲、鉅鹿、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河東、上黨、太原、代郡、雁門、雲中、瑯琊、漢中、巴郡、蜀郡、長沙、黔中。後來又增加桂林、象郡、南海、閩中,共為四十郡。此後歷代都有郡,但是區域變小了。直到隋代才取消了郡。唐代州郡迭改,都是行政區域。宋廢郡。

    國--國是漢代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區。國的區域略等于郡,所以\"郡國\"連稱。

    道--唐代的道是監察區,略相當于漢代的州。貞觀年間,分全國為十道︰(1)關內道,即古雍州;(2)河南道,即古豫、兗、青、徐四州;(3)河東道,即古冀州;(4)河北道,即古幽、冀二州〔2〕;(5)山南道,即古荊、梁二州;(6)隴右道,即古雍、梁二州;(7)淮南道,即古揚州;(8)江南道,即古揚州的南部(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省);(9)劍南道,即古梁州(劍閣以南);(10)嶺南道,即古揚州的南部。

    開元年間,又分為十五道,這是從關內道分出一個京畿(治長安),從河南道分出一個都畿(治洛陽),再把山南分為山南東道、山南西道,把江南分為江南東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

    路-宋代的路最初是為征收賦稅轉運漕糧而分的區域,後來逐漸帶有行政區劃和軍區的性質。最初分全國為十五路,後來分為十八路、二十三路〔3〕,和今天的省區大致相似。例如福建路、廣東路、廣西路、湖南路、湖北路、陝西路、河北路等,都和今天的省名相同,區域也大致相當〔4〕。元代也有路,宋代的路大,元代的路小,相當于州府。

    省--本來是官署的名稱。元代以中書省為中央政府,又在路之上分設行中書省(略等于中書省辦事處或中書省行署),簡稱行省。後來行省成為正式的行政區域名稱,簡稱為省。

    府--依唐代制度,大州稱為府,因為這些州都置有都督府或都護府。唐代府隸屬于道,宋代府隸屬于路,元代的府,有的隸屬于路,有的直轄于中央。明清改州為府(見上文)。

    軍--軍是宋代的行政區域,一個軍等于一個州或府,直轄于路。宋代的平定軍即清代的平定州,宋代的南安軍即清代的南安府,可見軍和州府是差不多的。

    縣--縣是地方基層行政區域。秦漢的縣屬于郡(漢代國以下也有縣),後代的縣屬于州或府。

    我們閱讀古書,要注意同名異地的情況。例如山東,戰國時稱六國為山東,這是因為秦都關中,六國在崤山函谷關以東的緣故。所以《戰國策•趙策》說︰\"六國從親以擯秦,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關以害山東矣。\"賈誼《過秦論》也說︰\"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但是《漢書•儒林傳》說,伏生得《尚書》二十九篇,\"以教于齊魯之間,齊學者由此頗能言《尚書》,山東大師亡不涉《尚書》以教\",這里的山東卻指齊魯一帶〔5〕。又如江南,《史記•貨殖列傳》說︰\"江南豫章長沙。\"指今天的湖廣江西一帶。今天的江南,《史記》卻稱為江東,《史記•項羽本紀》說︰\"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還有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就是所謂的\"陰\"和\"陽\"。一般而言︰山以南為陽,以北為陰,水以北為陽,以南為陰。這與我國古代風水理論有直接聯系。風水上認為北有山而南臨水的土地最適宜建立居民聚落。這里,既是山之陽,也是水之陽,所以叫\"陽地\"。我國古代大多數居民聚落,正是建立在這樣的\"陽地\"上面。考我國地名,叫\"某陽\"者到處都有,而稱\"某陰\"者頗不易尋,就是這個道理。

    至于具體地名,在不同時代指不同地點,則更為常見。例如︰薊,南北朝以前指今北京(舊址在今北京城西南角);薊州,唐以後指今河北省薊縣一帶〔6〕。

    桂林,秦代指今廣西貴縣南,三國時指今梧州市,西晉時指今柳州市東;桂州在南北朝及唐五代、桂林府在明清兩代,都指今桂林市。

    關于古代西州郡縣邑的建置、因革及其境域,目前可查閱商務印書館編印的《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

    另外,古時氣候較今天溫暖,河水很寬,湖泊很大。而許多古時的河流、湖泊今天都已不復存在了。讀古書時,這樣的情況是經常會遇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除了實地去考察印證之外,便可以參考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另外,河流改道也是影響地理變化的重要因素,喜歡讀古書的人,應當對我國古代幾條重要的河流的幾次改道做一約略的了解。

    注釋︰〔1〕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分全國為十幾個監察區,稱為州或部。每州置刺史(後或稱州牧)一人,巡察所屬郡國。後來刺史都掌兵權,不是單純的監察官了。

    〔2〕冀州共出現兩次,表示是冀州的一部分。下仿此。這些說法根據鄭樵《通志》卷四十《地理略》。

    〔3〕此外還有少數特為軍事而設的路,不領民事。

    〔4〕廣東路又稱廣南東路,廣西路又稱廣南西路,湖南路又稱荊湖南路,湖北路又稱荊湖北路。

    〔5〕古代山東、山西有就華山而言,有就太行山而言,這里不細說。

    〔6〕薊州轄境包括現在天津市薊縣和河北省香河、玉田、豐潤、遵化等縣。薊縣1973年由河北省劃歸天津市。

    我國古代的職官,歷代建置不同,其間因革損益,情況復雜。在這個題目下,我們不能全面敘述歷代官制的發展,只能大致談談幾個重要的問題︰中央官制,地方官制,品階勛爵等。

    一中央官制戰國時代,各國國君之下分設相將,分掌文武二柄。趙惠文王以藺相如為相,以廉頗為將,是人所熟知的例子。《荀子•王霸》說相是\"百官之長\",所以《戰國策•齊策》說︰\"于是梁王虛上位,以故相為上將軍,遣使者黃金千斤,車百乘,往聘孟嘗君。\"楚國最高的長官稱為令尹,次于令尹的是武官上柱國,官號和其他各國不同。

    秦代皇帝之下設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寺組成中樞機構。丞相稟承皇帝意旨佐理國政;太尉掌全國軍事;御史大夫是皇帝的秘書長兼管監察。丞相官位最高,尊稱為相國,通稱為宰相。漢初沿襲秦制,漢武帝以後,丞相地位雖尊,權力卻逐漸縮小。例如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輔理國政,其權勢就遠在丞相之上。西漢末丞相改稱大司徒,太尉改稱大司馬,御史大夫改稱大司空〔1〕,號稱三公(又稱三司),都是宰相。但到東漢光武帝時,\"雖置三公,事歸台閣\"〔2〕,三公只處理例行公事,台閣反而成了實際上的宰相府了。

    自秦以至于清,皇權與相權的斗爭一直未曾停止,大體而言,是向著皇權興而相權弱的方向發展,台閣、中書門下、內閣、軍機處……都是皇帝為了限制相權、削弱相權而采取的相應措施。總的做法是先讓一些地位低下的小官吏充當皇帝的秘書,然後逐漸令其權力加大,直至把原來宰相架空,成為實際上的宰相,這時便又會對皇權形成威脅,皇帝便再設一機構,讓另一些地位低下的小官吏充當其秘書……一來一往的循環之中,相權便日漸微弱,而皇權日漸加強了。

    所謂台閣,是指尚書機構尚書台說的,後世逐漸稱為尚書省〔3〕,首長是尚書令,副職是尚書僕射。魏文帝鑒于東漢尚書台的權勢太大,把它改為外圍的執行機構,另外設置以中書監、令為首長的中書省,參掌中樞機密。南北朝時皇帝鑒于中書省權勢日大,又設置以侍中為首長的門下省,對中書省加以限制。這樣,就形成了皇朝中央尚書、中書、門下三省分職的制度︰中書省取旨,門下省審核,尚書省執行〔4〕,三省首長同為宰相,共議國政。

    唐代因為唐太宗曾任尚書令,以後此官不再授人,而以左右僕射為宰相。唐高宗以後左右僕射不再參決大政。唐太宗又認為中書令和侍中的官位太高,不輕易授人,常用他官加上\"參議朝政\"、\"參議得失\"、\"參知政事\"之類的名義掌宰相之職,高宗以後執行宰相職務的稱為\"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宋代簡稱為\"同平章事\",以\"參知政事\"為副相。

    宋代中央是中書和樞密院分掌文武二柄,號稱二府。樞密院類似秦代的太尉府,正副首長是樞密使、副使。

    宰相一詞最早見于《韓非子》〔5〕,但是正式定為官號是在遼代。遼代中樞機構是北、南宰相府,各設左、右宰相。明代廢中書省,皇帝親理國政,以翰林院官員加殿閣大學土餃草擬詔諭。後來大學士逐漸參與大政,成了實際上的宰相,號稱輔臣,首席輔臣有元輔、首輔之稱。清沿明制,到雍正時成立軍機處,大學士就沒有什麼職權了。

    現在一般認為皇帝輔臣並非宰相,理由有三︰一、首輔、輔臣有議政之權,而無監督百官之權,更不能指揮六部等行政機構工作。

    二、輔臣們草擬的詔諭(即所謂\"票擬\")能否生效,完全取決于皇帝\"批紅\"簽字。

    三、很長的一段時間里,皇帝讓司禮太監代行\"批紅\"之權,輔臣不光要揣度皇帝之意而行事,更要處處受太監的制約。

    這都是承擔秘書、顧問工作的輔臣們與百官之首的\"宰相\"的巨大區別。所以說,明初朱元璋廢除宰相是中國古代官制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改革。

    <font color=red>筆趣閣</font>已啟用最新域名︰www.<font color=red>biquge001</font>.com ,請大家牢記最新域名並相互轉告,謝謝!
投推薦票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加入書簽


本站強烈推薦給您以下精彩小說︰

本站所有內容均來源于網友網絡分享與轉載,本站不承擔任何責任!如不認同,請離開本站。

若本站無意中侵犯到您的權益或含有非法內容,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做出回應。

Copyright © 2012∼2018 www.luanhen.com 飄天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5008561號

XML︰1  2  3  4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