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color=red>筆趣閣</font>已啟用最新域名︰www.<font color=red>biquge001</font>.com ,請大家牢記最新域名並相互轉告,謝謝!
古人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逐步認識到季節更替和氣候變化的規律,把周歲365日平分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等二十四個節氣〔8〕,以反映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這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掌握農事季節的經驗總結,對農業生產的發展貢獻很大。
www.biquge001.com二十四節氣系統是我國舊歷特有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名稱和順序是︰正月立春雨水二月驚蟄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滿五月芒種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處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9〕古人最初把二十四節氣細分為節氣和中氣兩種。例如立春是正月節,雨水是正月中,驚蟄是二月節,春分是二月中,節氣和中氣相間,其余由此順推〔10〕。
我國人民為了方便記憶總結出了各種各樣的\"二十四節氣歌\",下面這一首流傳較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由于風俗習慣的關系,古人一年有許多節日。下面把一些主要節日按月加以敘述。
元旦這是正月初一日。
人日這是正月初七日。據傳說,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按即杜甫)︰\"人日題詩寄草堂。\"上元(元月元宵)正月十五日。舊俗以元夜張燈為戲,所以又叫燈節。朱淑貞《生查子》︰\"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社日農家祭社祈年的日子,立春後第五個戊日(在春分前後)。杜甫《遭田夫泥飲美嚴中丞》︰\"田翁逼社日,邀我嘗春酒。\"王駕《社日》詩︰\"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這是春社。又,立秋後第五個戊日為秋社,在秋分前後。
寒食清明前二日。《荊楚歲時記》說,冬至後一百五日,謂之寒食,禁火三日。因此,有人以\"一百五\"為寒食的代稱。溫庭筠《寒食節日寄楚望》詩︰\"時當一百五。\"但依照舊法推算,清明前二日不一定是一百五日,有時是一百六日。所以元稹《連昌宮詞》說︰\"初過寒食一百六,店舍無煙宮樹綠。\"清明就是清明節。古人常常把清明和寒食聯系起來。杜牧《清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花朝二月十二日為花朝,又叫百花生日。
上巳原定為三月上旬的一個巳日(所以叫上巳),舊俗以此日臨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但是自曹魏以後,把節日固定為三月三日。後來變成了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節日。杜甫《麗人行》︰\"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浴佛節傳說四月初八日是釋迦牟尼的生日。《荊楚歲時記》說,荊楚以四月八日諸寺香湯浴佛,共作龍華會。《洛陽伽藍記•法雲寺》︰\"四月初八日,京師士女多至河間寺。\"端午(端陽)五月初五日。《荊楚歲時記》說,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江,人們在這一天競渡,表示要拯救屈原。(後來又把船做成龍形,叫龍舟競渡。)關于端午節的傳說很多。唐代以後,端午節被規定為大節日,常有賞賜。杜甫《端午日賜衣》︰\"端午被恩榮。\"伏日夏至後第三個庚日叫初伏,第四個庚日叫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叫終伏(末伏),總稱為三伏。據說伏是隱伏避盛暑的意思〔48〕。伏日祭祀,所以也是一個大節日。一般所謂伏日,大約指的是初伏。楊惲《報孫會宗書》︰\"田家作苦,歲時伏臘,烹羊炮羔,斗酒自勞。\"七夕七月七日。《荊楚歲時記》說,七月初七日的晚間是牽牛織女聚會之夜,人間婦女結彩縷穿七孔針,陳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杜牧《七夕》詩︰\"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街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中元七月十五日〔49〕。佛教傳說︰目連的母親墮入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烈火,目連求救于佛,佛為他說盂蘭盆經,叫他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50〕。後代把中元看成鬼節,有施餓鬼等等迷信行為。
中秋八月十五日。人們以為這時的月亮最亮,所以是賞月的佳節。甦軾《水調歌頭》(中秋)︰\"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重陽(重九、九日)九月初九日。古人以為九是陽數,日月都逢九,所以稱為重陽。古人在這一天有登高飲酒的習慣。據《續齊諧記》所載,費長房對汝南桓景說,九月九日汝南有大災難,帶茱萸囊登山飲菊花酒可以免禍。這是一般人認為重九登高的來源,但不一定可靠〔51〕。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冬至就是冬至節。冬至前一日稱為小至。古人把冬至看成是節氣的起點〔52〕,從冬至起,日子一天天長起來,叫做\"冬至一陽生\"〔53〕。古人又認為︰冬天來了,春天就要跟著到來。杜甫《小至》詩︰\"冬至陽生春又來。\"臘日臘是祭名。《說文》︰\"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可見漢代的臘日是冬至後第三個戌日。但是《荊楚歲時記》以十二月初八日為臘日,並說村人擊細腰鼓,作金剛力士以逐疫。十二月初八日是一般的解釋,到今天還有\"臘八粥\"的風俗。杜甫《臘日》詩︰\"臘日常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又《詠懷古跡》(其四)︰\"歲時伏臘走村翁。\"我國佛教徒認為,佛祖釋迦牟尼是十二月初八成道的,謂之\"臘八節\"。古印度人習于煮羹粥,據說,釋迦六年苦行之後,正是由于接受了牧牛女奉獻的乳糜羹粥,才恢復體力,在菩提樹下睹明星而悟道成佛的。所以\"臘八節\"就有了用精美果蔬雜合煮成可口又滋補、民間喜食的粥糜的傳統。關于\"臘八粥\"的記載,最早見于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說是\"初八日……諸大寺……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除夕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除是除舊布新的意思。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所以那天晚上叫\"除夕\"。甦軾《守歲》詩︰\"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上述這些節日,不是一個時代的,而是許多時代積累下來的。
注釋︰〔1〕這是因為月相變化的周期在二十九到三十天之間,現代測得是日。
〔2〕注意︰《堯典》這里說\"歲\",不說\"年\",這是用\"歲\"表示從今年某一節氣(例如冬至)到明年同一節氣之間的這一段時間,使之和\"年\"有分工,\"年\"表示從今年正月初一到明年正月初一之間的這一段時間。所以《周禮•春官•大史》說\"正歲年以序事\",歲年並舉。
〔3〕這一點,下文還要談到。
〔4〕仲春,舊歷二月。
〔5〕蟪蛄(huigu),一名寒蟬。舊說,寒蟬春生夏死,夏生秋死,壽命不到一年,所以說不知春秋。
〔6〕見杜預《春秋序》。舊說春秋猶言四時(《詩經•魯頌•宮》鄭玄箋),錯舉春秋以包春夏秋冬四時(杜預《春秋序》孔穎達《正義》),似難置信。
扶風第14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14)
中秋八月十五日。人們以為這時的月亮最亮,所以是賞月的佳節。甦軾《水調歌頭》(中秋)︰\"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重陽(重九、九日)九月初九日。古人以為九是陽數,日月都逢九,所以稱為重陽。古人在這一天有登高飲酒的習慣。據《續齊諧記》所載,費長房對汝南桓景說,九月九日汝南有大災難,帶茱萸囊登山飲菊花酒可以免禍。這是一般人認為重九登高的來源,但不一定可靠〔51〕。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冬至就是冬至節。冬至前一日稱為小至。古人把冬至看成是節氣的起點〔52〕,從冬至起,日子一天天長起來,叫做\"冬至一陽生\"〔53〕。古人又認為︰冬天來了,春天就要跟著到來。杜甫《小至》詩︰\"冬至陽生春又來。\"臘日臘是祭名。《說文》︰\"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可見漢代的臘日是冬至後第三個戌日。但是《荊楚歲時記》以十二月初八日為臘日,並說村人擊細腰鼓,作金剛力士以逐疫。十二月初八日是一般的解釋,到今天還有\"臘八粥\"的風俗。杜甫《臘日》詩︰\"臘日常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又《詠懷古跡》(其四)︰\"歲時伏臘走村翁。\"我國佛教徒認為,佛祖釋迦牟尼是十二月初八成道的,謂之\"臘八節\"。古印度人習于煮羹粥,據說,釋迦六年苦行之後,正是由于接受了牧牛女奉獻的乳糜羹粥,才恢復體力,在菩提樹下睹明星而悟道成佛的。所以\"臘八節\"就有了用精美果蔬雜合煮成可口又滋補、民間喜食的粥糜的傳統。關于\"臘八粥\"的記載,最早見于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說是\"初八日……諸大寺……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除夕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除是除舊布新的意思。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所以那天晚上叫\"除夕\"。甦軾《守歲》詩︰\"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上述這些節日,不是一個時代的,而是許多時代積累下來的。
<font color=red>筆趣閣</font>已啟用最新域名︰www.<font color=red>biquge001</font>.com ,請大家牢記最新域名並相互轉告,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