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color=red>筆趣閣</font>已啟用最新域名︰www.<font color=red>biquge001</font>.com ,請大家牢記最新域名並相互轉告,謝謝!
儒略歷5125年秋九月初五,陳國調大軍三十萬,詐稱五十萬,以人屠陳道略為大元帥,兵發青陵關,舉世震動。
www.83kxs.com
初八,青陵關失守,梁國守關大將孟瓊被陳道略分尸,陳軍入關之後遂兵分三路,南路上將軻嚴率兵八萬取錦城;北路上將孫放達領兵七萬犯上陰城;陳道略坐鎮中路,率十五萬大軍直取九安。
世人皆知陳強梁弱,但終究沒有具體概念,直至陳軍三日破青陵關,斬殺梁國守關大將,相關印象才栩栩生動起來。
梁國此時更是舉國陷入驚恐之中。
大殿之上,以薛績為首的主和派和以石當關為首的主戰派吵得不可開交。
薛績道︰“孟瓊將軍乃我梁國三上將之一,連他都不能多阻陳兵三日,錦城、上陰、九安更是可想而知!”
石當關道︰“薛大人是文臣,怎麼懂兵事,陳國之所以三日破了青陵關,是因為他們傾盡了全軍之力,又當兵強糧足之初,正是全軍戰意戰力處于巔峰之際,而且孟瓊雖位列大梁三大上將之一,但作戰經驗又如何比得過奸詐狡猾的老狐狸陳道略,而且孟瓊對陳道略本就心存忌憚,未戰已輸了三分氣勢,陳軍能一舉破關並不意外。不過陳軍破關之後,兵力終歸有損,其後又分作三路,長途跋涉,戰力必然大加削弱,只要錦城、上陰城和九安三關大將能利用此等良機,固守城池,必能阻住陳兵前進步伐。”
薛績道︰“陳兵一舉攻破青陵關,兵威將銳,聲勢隆盛,只怕難以抵擋吶。”
石當關怒道︰“薛大人如此說話,動搖人心。”
薛績道︰“石將軍亦須實事求是,不可妄斷戰機。”
薛、石兩人正爭論不休,一直低頭不語的梁帝忽然拍案道︰“兩位卿家都不要再吵了!這般吵法,便能破敵嗎?”
石當關拱手面向梁帝,道︰“回陛下,如今正當舉國抗敵之際,薛績所言,的確不妥。”
薛績道︰“回避下,臣並不畏戰,求和亦只是權宜之計,臣以為暫且求和不過是虛以委蛇,乃是權宜之計,待太傅攻心計成,十國流言紛起之時,陳軍必然首尾難顧,為九國唾棄,屆時我大梁再施反攻,必然事半功倍,望陛下明斷!”
梁帝沉吟不語,忽見陳人中伏在梁紅玉耳邊低語不止,問道︰“陳卿與王兒說什麼,可是破敵之計?”
姜仲說完,梁紅玉點點頭,揖手道︰“回父皇,陳太傅在與紅玉說布城設防之事。”
“噢,陳太傅有何良策,速速說來。”
紅玉公主道︰“陳太傅說陳軍一旦攻破錦城、上陰城及九安三城,必三軍合一,圍攻松岳城,繼而直取廬州而來。”
梁帝與眾臣聞听此言,無不色變,隨即有人質疑︰“入廬州有宿湖、松岳兩城可選,陳道略何以舍易求難?”
梁紅玉道︰“陳道略執意侵梁,本就是欺我大梁無人,他又怎會把我大梁強關放在眼里?而且,舍宿湖取松岳,也符合陳道略一貫虛實相間的用兵之道。”
梁帝忙問︰“陳卿有何布城妙計?”
梁紅玉轉頭看向姜仲,姜仲起身道︰“回陛下,正如公主所言,陳國三路大軍相繼破城後,必聚兵一路,取道松岳,因此臣建議,陛下可先遣石當關將軍率軍三萬秘密駐入松岳,再派何中行將軍率兵三千,晝去夜回,如此反復,大張旗鼓地進入松岳城。”
梁帝道︰“如此故布疑陣,恐怕會為陳道略識破。”
姜仲道︰“因此石將軍、何將軍進駐松岳之後,須立即作出加固城防的樣子,與此同時,宿湖城偃旗息鼓,只教外人看不出城內有任何布兵的痕跡。”
梁帝稍作思索,隨即明白,道︰“這便是實中之實,虛中之虛了吧。”
姜仲點頭道︰“正是。”
石當關茫然問道︰“陛下,太傅,既然已經得知陳兵會取道松岳,在布防松岳時,何不秘密進行,以便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如此大張旗鼓,敵人豈非也會做足準備?”
姜仲笑而不語,看向玄麟太子,玄麟道︰“石將軍,陳道略最擅使虛實之計,自然也最提防敵人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因此當他得知我們大張旗鼓在松岳布防時,必然會認為松岳城乃是虛張聲勢,故布疑陣,而偃旗息鼓的宿湖才是重兵把守之處。”
石當關將軍“噢”地一聲明白過來,然後贊道︰“太傅好計策。”
梁帝又問道︰“石將軍率兵去守松岳,廬州城何人鎮守?”
姜仲肅然道︰“松岳乃是進駐我大梁都城最後一道城防,一旦松岳不保,廬州自當以陛下為首,舉城迎敵,至于廬州城當以何人為帥,臣以為,除了紅玉公主,再無旁人可當此重任,屆時,臣亦甘願為公主馬前卒,听命左右。”
薛績正要說話,姜仲道︰“薛大人,請听在下一言,適才大人所說權宜之計,看似可行,實則于梁國是大大的不利,只因流言紛起之後,陳國必然難逃人族悠悠之口,到時陳帝著急,必下急令于陳道略,不僅于退敵無用,反倒會激起陳兵一鼓作氣之心,得不償失。”
薛績見陛下面露贊同之色,不敢反駁,沉默不語。
姜仲又道︰“而且在下適才所言,還需仰仗大人之力。”
薛績苦笑搖頭道︰“老夫有什麼地方能幫得上忙的?”
姜仲道︰“常言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說到調運糧草後備,梁國誰能比得過薛大人,怎能說幫不上忙?”
姜仲語調殷殷懇切,言之鑿鑿,一臉凜然正氣更給人一種積極踴躍之感,薛績頗受感染,質疑之語再難出口,說道︰“但陛下有命,臣當仁不讓,必竭盡全力。”
梁帝听罷兩人所言,沉吟良久,忽臉色一振,高聲道︰“石當關上前听封!”
梁帝便依姜仲之計,敕封石當關為鎮國大將軍率軍鎮守松岳;封梁紅玉為衛國公主兼領禁軍統領,鎮守都城廬州;令姜仲為參軍,薛績為糧草總提調官,何中行為副將。
另一邊,陳國兵勢仍舊銳不可當,九月十三,九安關為陳道略所破,陳道略縱兵劫掠城池、屠殺百姓,捉來女子吊起,令陳兵鞭打為樂。
兩日後,孫放達破上陰城,率先與陳道略會師,只待軻嚴破錦城而來,即可揮師再進。
而陳道略得細作報知宿湖、松岳兩城情狀,笑道︰“本帥一生最擅使虛實之計,豈會中他人此計?待軻嚴破城而來,本帥反掌間即取松岳。”
然而出乎陳道略、孫放達以及整個梁國意料之外的是,軻嚴不僅未能攻破錦城,順利前來會師,而且所率八萬陳兵慘遭大敗,軻嚴本人亦險些被俘。
消息傳來之後,陳道略大驚。
時光回溯幾日。
軻嚴率軍快馬加鞭趕往錦城,不料在距錦城尚有三十里時,先頭部隊忽遭伏兵襲擊,折損大半之多。
陳梁開戰至今,此戰乃是梁國首次主動出擊,且一舉競功!因此,此戰不僅大大地打擊了軻嚴所率軍隊的士氣,更極大程度地提升和堅定了梁國軍民抗陳的信心和決心。
軻嚴終究是一代名將,臨危不亂,先頭部隊被襲之後,遂令全軍合圍,就地安營扎寨,以防再入敵人埋伏。
如此僵持一日,軻嚴心生一計,令軍中一位副將扮作九安太守心腹,入錦城報信,只說九安被陳道略所圍,危在旦夕,請錦城太守速派兵相援。之後親率大軍埋伏錦城左近,只待錦城太守兵出,即率軍破城。
軻嚴副將傳信之後,匆匆歸來,不多久,錦城太守果然中計出兵,待錦城兵遠去之後,軻嚴一邊派兩位副將率兵去追殺錦城太守,一邊親至錦城城下,奉勸錦城守兵已然中計,速速投降,不料城上梁兵忽回叫道︰“爾等已中王少將軍之計,還不束手就擒!”
軻嚴忙道“不好”,正要收兵,忽然四面火起,喊聲震天,伏兵盡數殺出,一位白袍少年將軍躍馬挺槍而前,直取軻嚴,軻嚴舉刀迎敵,轉眼交手十幾回合,竟是不相上下,而白袍將軍卻愈戰愈勇。
軻嚴暗自心驚,實在沒有料到小國梁國的一座小城居然有這樣一位神勇人物。
又斗了一會,錦城太守引兵殺回,前後夾擊陳軍,軻嚴首尾難顧,率兵沖出重圍,白袍小將縱馬來追,恰好遇到追殺錦城太守的兩位陳國副將,白袍小將揮舞長槍,以一敵三,戰了片刻,自知難以建功,遺憾回城。
陳國侵梁以來,首次遭此大敗!
消息傳至廬州,梁帝驚喜道︰“壯哉王伯約!果然虎父無犬子!誰說我大梁無人?”
白袍小將正是駐函谷關大將王敖獨子王伯約。
正當梁帝及諸臣為開戰以來的首次大捷而歡欣鼓舞時,姜仲暗暗面露憂色,梁紅玉見狀問道︰“太傅為什麼憂心忡忡?”
姜仲道︰“錦城未破,陳國三軍便無法會和,我擔心陳道略會親自率軍圍攻錦城。”
紅玉公主道︰“那我速請父皇派兵相援。”
姜仲道︰“倘若派兵支援,陳道略必然會對錦城圍而不攻,施圍城打援之計,屆時,陳我兩國的決戰,便要提前到來了。”
姜仲話落一日後,陳道略果然起兵朝南,圍錦城而去,硝煙滾滾,似乎預示著另一場屠戮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