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 · 最新入库 · 全本精品 · 总排行榜  

第二十八章 万事开头难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加入书签

作品:穿越到燧皇时代 | 作者:吉大可


 热门推荐: 雪鹰领主 完美世界 武极天下 星河大帝 傲世九重天 我的贴身校花

    <font color=red>笔趣阁</font>已启用最新域名:www.<font color=red>biquge001</font>.com ,请大家牢记最新域名并相互转告,谢谢!

    第二十八章 万事开头难

    驱车过河来到湖塘边,停好车,看着驯鹿在啃食地面上的青草,我则快步登上河堤,看到大农办带人正在说着什么。www.biquge001.com我疾步走过去。大农办远处看到我后,急忙赶了过来。

    还没等我开口,大农办先发话了:“小盟主,眼下的工程真是浩大啊!仅是取土,就需要把南面的两个山丘挖平,再运到河岸,用夯石一层层的打牢,很费时日。不知道工期能不能足够?”

    是啊,现在要是有火药该多好!我站在湖岸向东望去,视野范围内是田亩平铺,向西眺望,湖面的背后是山丘起伏,看来东面岸堤的土确实不好取,需要在湖口处建一座五米宽的竹木桥,便于将土从西边运过来。

    我看着山丘转念又一想:对了,能不能建一个吊索,把竹筐一个各地挂在吊索上,把一筐筐的土从湖塘上空传过来。西面地势高,东面地势低,正好满载的时候下行,空载的时候上行,还能省力,关键是要有轮子才行,麻绳分段打结,用于挂筐定位,这样轮曹还不能太小,不然绳结转不过去。

    “快请匠作监到这里来。”我高声说道。

    然后把我的想法给众人讲出来。

    大农办高兴地说:“太好了,吾等还可以这样,先在西面建设河堤,在加高的河堤上在堆土,就可以省去支架了”。

    我一拍大农办的胳膊,叫着说:“太妙了,这叫做就地取材,因势利导。”

    很快匠作监气喘吁吁的跑了过来,生气不接下气的说:“小…盟主,…找我…何事?”

    我见此情形,怪罪道:“为何不乘骑过来?累坏了谁来干物事。”匠作监理屈的点着头。

    我把要说的讲给匠作监听,匠作监蹲着一边喘气一边想着,估计关键是平转的大轮子如何解决。

    有了,匠作监一拍大腿站了起来说道:“用两个大圆盘外延相距一掌的距离立两圈竹棍,支撑在大圆盘之间,大圆盘中心挖空穿轴,高坡处在做两个用轴支撑起来的绞盘,收绳和放绳,使用驿畜在绞盘下面转拉绳索不就行了吗。”

    我拍了拍匠作监催促道:“赶快去做。”

    匠作监哭笑不得地说道:“还有其他的情形一齐道来,不然我只能在路上来回跑了。”众人听罢忍不住大笑起来。

    “剩下的就是石锄、石铲、石夯和竹筐了。没办法,只能烦劳匠作监大人了。”我打趣的说道。

    匠作监皱着眉头刚要走,我又叫住了他说道:“我差点忘了,还要做几个竹筏,往来方便,一旦绳索不畅,还可以临机处置。”匠作监摇着头无奈的走了。

    我望着匠作监沾满灰尘深褐色的后背渐渐离去,回身叹息一声接着说:“既如此,南面湖口两边的土丘就不要动了,将来也可以作为我们的瞭望哨和观景台。”

    我说完众人都奇怪的表情看着我。不用说我就能猜到,工程都艰难万分,哪还有心情观景?

    我也不多做解释,用命令的口吻说道:“五天后,全员到位,不得有误”。说完下坡乘骑而去。

    回到房舍,稀里呼噜吃完饭食,倒头便睡,一觉睡到次日大天亮。

    起来喂饱了肚子,赶上鹿车直奔湖塘而去,这次我要仔细的看一看湖口的情况。

    躲闪着山波上茂密的树枝,爬到湖口东边的山丘上,向西北望去,湖光山影亮暗分明。低头细看,两个山丘之间大约两米宽的湖口,湖水急流而去,哗哗作响。虽然宽度不大,但要在激流中抬升一围多的水面,截住水流绝非易事。

    看来事先要打好竹桩,做好护架。还要用大一些的石块进行投石垫底,然后快速堆积土石方才能堵住湖口。可是又如何泄洪呢?看来这个办法还不行。我猛然想起房舍的烟筒用的陶筒,如果把长一些的套筒捆好顺到湖口里,就形成了一个多管泄水孔,再在孔的前面下沉和升起竹壁门,不就可以调节出水量了吗?泄水孔的后方再做一个大型的水车,就可以把水提到山丘顶上的水池里。顺着山势将来可以浇灌田亩,这可就旱涝保收了。

    想到此,我是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这可是我穿越以来组织工程建设的开端。不能说我现在已经改变了历史,毕竟后续的大禹治水,劈山引水要宏大的多。同样车轮的使用,也是顺应了历史的发展,因为在轩辕黄帝时期以前,中原的大地上就已经车轮滚滚了。

    我飞快的绕着树林,跑下山坡,赶着鹿车,奔陶器场而去。

    进了陶器场,里面是烟熏火燎,酷热难耐。我是左右寻找,终于找到了一脸烟黑,埋头骨干的陶工长,急忙把他拉到门外面。

    我透了口气后说道:“你们制陶不是用窑来焼制啊?”

    工长用黑手抹了一把脸上的汗,瞪着油黑的眼睛看着我,一脸不解的表情。我看着眼前这个大花脸,想着那个半地下堆落式的烧窑方法,突然明白了,现在还没有砖呢,怎么建窑啊?这样半敞开的烧制,火候肯定不够,难怪我现在所用的陶器质量不佳。不过烧制陶器水管当无问题。

    当我把来意说明清楚,花脸工长用他那憨粗的嗓音爽朗的回道:“交给我吧,小盟主您十日后派车来拉就是了。”

    看来这是个能干的人,知道陶管有两围腰长(两米左右),还是车来拉走方便。毕竟陶管的外径有五十厘米,加上备用的总共有十多根。我刚想走,又一想不对,赶紧又叫住花脸工长。

    “对了,陶管要做成外方内圆的,并在外壁抹几个凹槽,便于捆绑绳子,把所有的管子连接起来。”我急忙补充道。

    “这个我要想一下怎么做?大人。”花脸说道。

    我启发式的说道:“可以先把摔打好的陶泥放在一个四方长版箱里,盖上盖板压实,然后再用长木棍捅个窟窿,再一点点的扩大修整好,放在火上烧,陶筒的孔里也可以放进柴草,点火烧,这样慢慢的加火烧,定能烧出外方内圆的陶筒来,工长你说呢?”

    “对啊!此法甚妙,大人放心吧。”花脸露出满口的黄白牙,嘿嘿地笑着说道。

    想来诸多难事基本安排就绪,我应该去祭祀院看看妹妹们如何辛勤的工作了。

    来到祭祀院所在的山丘下,停好鹿车,让驯鹿在林荫下啃草,我一直上行来到祭祀院,急匆匆地进院,看见大囡正在给众人讲解算礼之事,应该是在讲乘法口诀。一众人都用竹棍在地上比划着,大囡讲完就低着头挨个检查,我也帮着检查起来,看的太认真,两人差点来个碰碰头,大囡惊讶的一抬头,愤愤地看了我一眼。

    什么情况?她没认出我来。我正想开口说话,大囡说道:“哪来的黑猴?让开点,这里是祭祀院。”

    “我怎么是黑猴啊?”我开口道。

    大囡一愣之后,对着我是俯仰大笑。听到笑声,二囡从房厅里走出来,再一看我,是捂着肚子笑弯了腰。在场的其他人停止学习,看到我也是低头窃笑。“

    有什么好笑的?”我疑惑地问道。

    大囡笑的缓过气来后说道:“还不快到那边门旁的陶盆里洗洗你那黑花脸,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我们在你脸上写字呢。”说完众人都笑了起来。

    我这才恍然大悟,只可惜这里没有镜子,要不然可以好好看看自己的尊荣了,我刚才还耻笑别人黑花脸呢。

    洗完脸,看着院里的二囡,我问道:“二囡正在研究什么呢?”

    二囡接着得意的说:“我们正在用刻字简谱在树皮册上记录歌谱,我们发明的刻字既简单又方便,一点儿不逊后世的阿拉伯数字。”

    我听着点点头,院里的其他学习者听的是一头雾水。

    我为了消除眼前的尴尬,就说:“二囡给我们吹奏一首如何?”

    众人都高兴地喊着:“呜啊”。

    有人说道:“吾等最喜欢听那个曲子——让我们荡起双桨”。

    我赶紧说:“随好,但最好还是来一首新的吧。”

    众人激动的大喊着:“呜啊”!

    二囡想了想,拿起排箫吹起了后世‘东方之珠’的乐曲。我不禁在心中默唱着:“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之珠我的爱人,…”。

    众人都静静的听着,大囡眼眶里的泪水就要喷薄而出,我则怅然若失地仰头望着远天上的白云发呆。众人都默不作声的听着,直到二囡放下了排箫,依然没有声响,这可真叫曲终人未尽啊。

    我想转移一下注意力说道:“大囡只教一众人算礼吗?”

    大囡哽咽了一下答道:“才不是呢,我和二囡已经整理出五百多个文字了。”

    “就这点儿字,它们能表达这生活的一切吗?”我问道。

    “这五百多字准确的说,应该是五百多字词,而且主要是名词再加上一些常用的动作,而动词更多的是通过相关联的两个名词上下左右的位置来细化动作,形容词则是在名词的基础上通过变形和夸张来进行表达。这样虽然字词不多,但是,日常的表情达意当无问题。”

    真佩服这两个智慧的妹妹,即便是后世的王国维、郭沫若也只能甘拜下风,当然历史资料的缺失,再加上没有当事人在身边现身说法才是主要障碍。

    我抬眼看到阳光已西斜,便催促两个妹妹结束了一天的工作,驾着鹿车,载着她们回到茅舍。

    回到家,姨招呼我们洗漱吃饭。

    自从要搞工程建设,娘就开始忙了起来,召集左右库办和大农办,准备物食所需的陶皿炊具、吃喝物食、甚至还有那个神仙药膏。然后召集邹大主妇等头面妇人,分工负责组织舍妇做饭、洞妇送运、穴妇助工的排遣。一直忙到天黑才回来。

    就连大盟主看着都心痛的说道:“我说内妇啊,还是在房舍多歇息才好。”娘内心窃喜着点点头。

    次日天亮,我叫上大农办和驿畜办来到湖口,说明了在湖口如何架桥。就是桥下两岸现在打斜上方的竹桩支撑,再用毛竹搭在两岸,用麻绳相互捆牢,另外再加上一些辅助支撑的竹木,确保跨桥牢靠可用。

    安排了建桥的事情以后,就看到一些耕俘们有的伐竹,有的抬竹,有的用石垂打竹桩,在后面就是搭接竹木桥面,用麻绳把辅助支撑的竹木与桥面和支撑桩绑在一起,跨桥就架成了。我在上面走了走,还使劲跳了跳,新建的跨桥是纹丝不动。我走在夸桥上,桥下的激流奔腾咆哮而去。

    我与大农办等人走到湖西岸,顺着湖边堤岸走到旁边的山丘上,估算了一下脚下的土丘有三四十米高。

    我对着跟过来的人们说道:“快差人去叫工织办到湖西边来。”

    然后指着前面湖岸边的山丘说道:“西边这样的临湖山丘我仔细看了一下,一共有四座,大约五六百围一座。我们可以在这半山腰上支起轮架,一个送土轮架,一个收筐轮架,每个轮架后面再接一个绞盘,收筐轮架那个绞盘是架空的,便于耕牛转圈拉盘,另一个绞盘人工牵着绳子放绳送土,对岸竖立一个回转轮盘就行了,但是各轮盘的支撑一定要牢靠。等到几座土山半山腰以上的土都运完了,如果还不够,再做一个这样的轮架接到后面更高的土丘上,继续传筐运土,这样接力运土,可以事半功倍。”

    正看着、说着,工织办来到近前,我把传筐运土的方案又说了一遍,工织办点头表示明白。并说匠作坊已经做好了两套运土转轮物事。我命马上用车运过来。

    工织办说道:“他走的时候,已经起运了。”

    正说着但见河对岸,已经有人在打桩建支架,立支撑轴,原来支撑轴下面是一个固定的盘架,在盘架与套在支撑轴上的转盘之间还有多个可以像车轮辐条那样摆放,却可以滚动的木滚,以便能在提高转盘支撑力的同时,减少摩擦力。

    这是多么伟大的发明,这就是轴承的鼻祖啊!只不过它是滚柱轴承,而不是后世常见的滚珠轴承。看吧!人类就是这样一步步地从改造自然的建设中,不断排除困难,发明创造,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飞跃。我要向大盟主禀报,重赏这个匠作监。

    很快牛车把建设传筐运土的支架和轮盘都运了过来,开支建设固定的支撑轴底座,大约两三个时辰后,大功告成。

    我在命人把麻绳连接起来,用竹筏从东岸拖到西岸,耕俘们奋力将间隔打结好,来回往返,首尾相连的长麻绳套在转轮和绞盘上,四个耕俘拉住麻绳输送端,耕牛套在回收转轮的旋转杆上,一个耕俘大胆的双手紧握着高坡的送料麻绳,一个人开始赶动耕牛转圈拉收筐转轮,很快麻绳上的耕俘就被输送到了河对岸。看来一切顺利,挂上土筐就可以开工了。

    天黑前两套传筐运土的天车(我给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就建成了。就等三日后,四台天车同时运转,建设大军全体出动了。

    我径自下山沿着湖岸往回走,边走便交待工织办,要给拉绳和倒筐的人赶制麻布手套,不然手掌会磨坏,工织办点头思索着跟着我。这时候的我是心高气盛、志在必行,大踏步地向鹿车走去。

    ...

    ...

    <font color=red>笔趣阁</font>已启用最新域名:www.<font color=red>biquge001</font>.com ,请大家牢记最新域名并相互转告,谢谢!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本站强烈推荐给您以下精彩小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网友网络分享与转载,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不认同,请离开本站。

若本站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做出回应。

Copyright © 2012~2018 www.luanhen.com 飘天文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5008561号

XML:1  2  3  4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