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color=red>筆趣閣</font>已啟用最新域名︰www.<font color=red>biquge001</font>.com ,請大家牢記最新域名並相互轉告,謝謝!
這是林軒第一次見識到薩曼莎的真實戰斗力,敵方共有五十五人,一半以上荷槍實彈,槍就拎在手中,另一半則忙著搜索隧道,查找殺死駱原的凶手。
www.biquge001.com
薩曼莎第一次出手是摘到了挾持者腰間的匕首,幾乎毫不費力地就削斷了近處十人的喉管。那匕首的鍛造工藝極好,殺十人後才開始卷刃。接著,薩曼莎棄刀,撿起死者丟棄的短槍,左右開弓,同時‘射’擊,連殺二十余人。靠近隧道出口的敵人急速遁逃,但薩曼莎跟著追了出去,只幾分鐘又撤回來,緩緩步行,向著林軒走來。
看樣子,她已經解決了所有人,才會放慢速度,專注于思考。在剛剛經歷了電光石火般的一次‘激’戰後,她能迅速冷靜下來,集中‘精’力思考,這種由“極快”轉入“極慢”的超強定力,正是一個超級間諜必須具有的所謂“思想剎車”能力。
林軒不禁無聲地感嘆︰“俄羅斯名列天下三大超級大國之一,‘極地北極熊’之稱,果然名不虛傳。”
真正的超級大國必定具有卓絕不凡的底蘊,任何部‘門’的人員配備都是‘精’干到極致,任何一個人站出來,其軍事素養、戰斗力、思維能力都相當高,任何時候都能獨當一面,一個人能頂起一個團隊才能完成的工作任務。
殺了這麼多人,薩曼莎的衣服上一滴血都沒有,這種利索之極的殺人方式讓林軒也暗暗稱贊。他久聞俄羅斯間諜的單兵格斗能力超強,一直無緣親眼看到,這次終于有了機會。
由此,他也感嘆堂娜的過早遇難,因為他一直認為,堂娜的能力絕對在薩曼莎之上。
“堂娜,堂娜,你還活著嗎?”林軒喃喃低語,心中充滿了綿綿不絕的惆悵。
一想到堂娜的遭遇,林軒總會情不自禁地想到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經典長詩《長恨歌》,那首長詩的結尾處有以下的千古名句——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此時此刻,他對于堂娜的消失,只能用這四句詩來形容。
長恨歌,歌長恨,而他對堂娜的思念注定要貫穿此生,無法止息,無論醒著夢里,都將永遠盤踞在他腦海深處。
薩曼莎走到駱原身邊,仰起頭看頭頂的石壁,又伸手去觸‘摸’那突兀地貫穿在駱原喉間的長矛,臉上‘露’出驚詫的表情。
她的嘴‘唇’動了動,林軒讀出,她說的是︰“哪來的長矛?畫中矛怎麼可能變成殺人利器?殺他的是誰?是林軒嗎?這個林軒,難道真的如堂娜姐的軍事報告中所說,是個神乎其神、絕非凡品的高人?”
林軒倍加感嘆,堂娜竟然用“神乎其神、絕非凡品”這八個字來形容他,對于一個男人來說,這已經是至高無上的贊譽。
那長矛本來只是岩畫中的一筆,連林軒都不清楚自己究竟怎樣拿到它的,但現在結果很明白,正是他無意中一抓,就攫取了長矛在手,瞬間刺殺駱原。
這種結局,他想不到,駱原肯定也想不到。
現在,當場只剩下林軒與薩曼莎兩人,兩人之間視線透明,林軒也能清晰看到薩曼莎,但薩曼莎似乎並未發現林軒的存在。
現代化的警局審訊室中,都有這樣的單面透視玻璃,可視面對準觀察室,不可視面在審訊室內。這樣,經驗豐富的觀察者就能憑借這種窺視,由罪犯的肢體動作明了罪犯的心理活動,對那些頑固不化、死死抵賴的歹徒做出心理解讀,更容易地破案。
林軒覺得,自己就站在這樣一塊透視玻璃後面,單向可看,無法逆視。
“林軒去了哪里?林軒去了哪里?林軒,林軒——”
林軒听不見薩曼莎的聲音,但卻讀懂了薩曼莎的‘唇’語。接下來,薩曼莎一邊叫一邊飛奔出去,瞬間不見蹤影。
“明明看到,卻無法抵達,甚至無法觸‘摸’……我面前存在的究竟是什麼?不是空氣又會是什麼?難道是某種未知物質……透明屏障?”林軒試著伸出手,繼續觸‘摸’那凝滯的空氣。當他用力伸直了手掌,想用自己的五指穿透那看不見的屏障時,覺得像是戳在厚厚的生牛皮上。手動,生牛皮也動,但卻永遠不可能穿透出去。
“我面前存在的是什麼?怎麼會這樣——”突然,他明白了,“是鏡面!那真的是鏡面!”
一切只能用“鏡面”來解釋,他與薩曼莎之間隔著一層鏡面,也就是說,此刻他已經在鏡中,而薩曼莎則仍在鏡外,把他們兩個間隔開來的,是一層薄薄的鏡面。
鏡中與境外,既近在咫尺,又遠隔天涯,等于是不同維度里的人,哪怕已經是臉貼臉,卻感受不到對方的存在。
那麼,此刻林軒的情形與異維度、異世界又有不同,因為他能看見薩曼莎,而薩曼莎卻看不見他,跟物理學家闡明的異維度理論有著明顯的區別。
既然牽扯到鏡面的問題,林軒腦海中立刻浮現出古代人制鏡的過程。
在古代,人類用用黑曜石、金、銀、水晶、銅、青銅等等獨特材料,通過研磨拋光的技術來制成鏡子。鏡子的發展歷史基本是這樣,公元前3000年,埃及發明化妝用的古銅鏡;公元1世紀,開始有能照出人全身的大型鏡;中世紀出現了與梳子同放在象牙小盒中的便攜小鏡;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出現以銀片或鐵片為背面的玻璃鏡;16世紀發明了圓筒法制造板玻璃,同時發明了用汞在玻璃上貼附錫箔的制作方法;17世紀法國發明用澆注法制平板玻璃,造出了高質量的大玻璃鏡;18世紀末制出大穿衣鏡並且用于家具上;1835年,德國化學家Jvon萊比格發明了化學鍍銀法,沿用至今。
在一系列鏡面制作方法的進化中,單面透鏡因其用處獨特而僅僅適用于特殊場合。
林軒熟知鏡面的光學特‘性’,也就是鏡面對于光線的反‘射’服從反‘射’定律,其反‘射’能力取決于入‘射’光線的角度、鏡面的光滑度和所鍍金屬膜的‘性’質。
他從前沒發現過一個問題,物理學家只說了鏡面之外的事,卻沒闡述鏡面之內的世界究竟是怎樣的。
眾所周知,在物理學概念上,與鏡面垂直的假想線稱為法線,入‘射’線與法線的夾角和反‘射’線與法線的夾角相等。平面鏡前的物體在鏡後成正立的虛像,像與鏡面的距離與物體與鏡面的距離相等。如果想從鏡中看到本人整個身長,由于入‘射’角等于反‘射’角,鏡子至少須有本人身長的一半。
“人像進入鏡面後發生了什麼?鏡中人與鏡外人只是簡單的圖像投‘射’嗎?鏡中的影子有質量與溫度嗎?”這些都是林軒之前沒有費力去想的。
看似可笑的問題,此刻卻明明白白地擺在他的面前了。
“至少,我看到的是一面正常的平鏡,沒有發生人像的曲解變化。”他在急速思索中苦笑,並隨即仰面長嘆。
“在西伯利亞礦坑的深處,望你們堅持著高傲的忍耐的榜樣,你們的悲痛的工作和思想的崇高志向,決不會就那樣徒然消亡。
災難的忠實的姊妹——希望,正在‘陰’暗的地底潛藏,她會喚起你們的勇氣和歡樂,大家期望的時辰不久將會光降……”
突然之間,有人用俄語在林軒的近處背誦這首普希金的著名詩歌。
他嚇了一跳,馬上回頭去看,但卻只見空曠幽深的隧道,遠處近處,沒有半個人影。
“是誰呢?會是什麼人呢?”他立刻氣沉丹田,做好了迎擊危險的準備。
“愛情和友誼會穿過‘陰’暗的牢‘門’來到你們的身旁,正像我的自由的歌聲會傳進你們苦役的‘洞’窟一樣。
沉重的枷鎖會掉下,黑暗的牢獄會覆亡,自由會在‘門’口歡欣地迎接你們,弟兄們會把利劍送到你們手上……”
“是誰?誰在那里?誰在那里?”林軒提氣大喝。
既然有人聲,必定有人,而且是個說俄語的真實人物。林軒的俄語雖然不夠流暢,但與人‘交’流還是沒有問題的。
他听得出,用俄語朗誦這首詩的人聲音里充滿了濃厚的感情,絕對是‘胸’有丘壑、放眼世界之輩,就如當年的十二月黨人一樣。
普希金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大致是這樣︰普希金與十二月黨人的關系密切,他雖然沒有參加他們的秘密組織,但在政治和思想上與他們是完全一致的。1825年起義發生時,普希金正被幽禁在流放地。起義失敗後,有五位領袖被處死,一百多人被流放西伯利亞服苦役。在審訊過程中,幾乎從每個起義者的家里,都搜出了普希金的政治詩,實際上他也是一個缺席的受審者。詩人從流放地回來後,十分關心這些苦役犯的命運。1827年初,十二月黨人尼?穆拉維約夫的妻子去西伯利亞探望丈夫,普希金就托她帶去了這首獻詩,並且最終于1856年在倫敦的《北極星》雜志上首次公開發表。
<font color=red>筆趣閣</font>已啟用最新域名︰www.<font color=red>biquge001</font>.com ,請大家牢記最新域名並相互轉告,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