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最新入庫全本精品總排行榜  

154第一百五十四章

投推薦票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加入書簽

作品︰清和 | 作者︰來自遠方


 熱門推薦: 雪鷹領主 完美世界 武極天下 星河大帝 傲世九重天 我的貼身校花

    <font color=red>筆趣閣</font>已啟用最新域名︰www.<font color=red>biquge001</font>.com ,請大家牢記最新域名並相互轉告,謝謝!

    五月乙亥,天子賜文武群臣宴于華蓋殿,皇後賜五品以上命婦宴于坤寧宮。www.biquge001.com

    彼時,周王,肅王,遼王,寧王,晉王皆派長史官屬來朝,另有韃靼女真部落首領,及佔城暹羅等國遣使臣朝賀,並貢方物。

    安南國王胡氏亦派遣使臣軟景真等前來朝賀。

    軟景真等被安排在會同館,行居膳食同暹羅佔城使者沒有區別。但在宴會中的位置卻是角落的角落,別說向大明天子祝賀,順便拍拍龍-屁,連龍須子都見不著一根。

    鑒于朱棣下旨斥責胡氏-篡--權-及安南-侵-擾大明邊境,阮景真等敢怒不敢言,只能悶聲不語。

    佔城和暹羅的使者看了笑話,十分的得意,在席間多次開嘲,安南的使者也只能受著。

    阮景真等人清楚,一旦爭執起來,大明天子絕不會站在自己一邊。不想落人口實,給人以借口發難,就只能忍著。

    歸根結底,這也是安南自作自受。

    阮景真喝干杯中酒,心中發苦。

    自胡氏-篡--奪-陳氏王位,安南同鄰國的關系便愈發不好,同佔城更是降至冰點。

    胡氏出兵攻佔了佔城的幾個城邦,佔城一樣出兵卻搶不回來,只能借著朝貢的機會向大明天子求助。

    不知鴻臚寺的接待人員是疏忽還是故意,兩國使臣在會同館里的居處左右相鄰,出門就能遇見,每次見到彼此,都是火藥味十足,假如沒有明朝官員在側,當場-拔-刀互砍都有可能。

    佔城使者見軟景真等人不被大明待見,不借機落井下石才怪。

    到大明-政-治-避難的陳王子也住在會同館里,見到軟景真等人,同樣鼻子不是鼻子,眼楮不是眼楮。有大明天子的庇護,他完全不懼胡氏,只要大明派出使者和軍隊,安南的王位必定是他的。

    陳王子覲見朱棣時,再三保證,大明助他歸國登上王位,必將世世代代向大明稱臣納貢,在王室著為令,陳氏子孫永不得違背。

    朱棣表揚了陳王子,賜給他金織襲衣,綺紗彩幣。

    “拜謝天子隆恩。”

    陳王子感激涕零的離開了西暖閣,朱棣臉上的笑容一收,轉而詢問站在一旁的朱高熾,“汝觀此人如何?”

    朱高熾思索片刻,答道︰“知恩之人。”

    朱棣搖了搖頭,“未必。”

    朱高熾心中疑惑,表情中自然帶了出來。

    “心計堅韌,思慮頗深,助其登上王位,堅守今日之諾尚好。否則,由其掌安南之權未必是件好事。”

    朱棣點到即止,朱高熾沒有多言,只在心中思索,許久才道︰“兒臣愚鈍,謝父皇教誨。”

    稍後,朱高熾從西暖閣走出,朱棣傳召錦衣衛指揮使楊鐸覲見。

    一身大紅錦衣的楊鐸同朱高熾擦身而過。

    楊鐸側身行禮,朱高熾單手虛抬,存了十分的客氣。

    二弟三弟皆已就藩,只他留在京中,朝中早已頗多議論之聲。

    京城平王府已經建好,朱高熾自請出宮,朱棣準了,卻將平王世子朱瞻基留在宮中。此舉更讓朝中文武側目。

    只可惜,解縉等人正在修書,有道衍監工,縱有心思手段也無法施展。

    朱高熾的表現十分平靜,不但主動避嫌,提前出宮,還斥責了平王妃,並叮囑朱瞻基,在宮中只為替父王盡孝,若有人出言挑唆,或是進漢王趙王的讒言,絕不可輕信,更不可出言附和。

    “汝得天子恩寵,切記謹守本分,不得肆意妄為,更不可听信讒言。”朱高熾撫過長子的發頂,“須知世人皆有私心,言之鑿鑿者未必真心為你。為父跌了無數次,才明白其中道理。持心守正,不以私利觀大局,方為正道。”

    “兒謹遵父王教誨。”

    朱瞻基已經八歲,個頭比同齡人要高出不少,臉上仍帶著稚氣,卻已經有了朱棣的影子。

    單從外表上看,他同朱高熾相似的程度遠不及朱棣,認真論起來,倒是更像朱高煦和朱高燧。

    兒子不像自己,更像自己的老爹和兄弟,朱高熾也是心傷,不知該煩惱還是慶幸。但也多少明白了老爹更喜歡兩個弟弟的原因。

    誰不喜歡像自己的孩子?

    若不是朱瞻基也喜歡讀書,朱高熾怕是會更加別扭。

    朱瞻基早慧,對父王同兩個叔父尤其是漢王的爭奪,多少知道一些,同樣也听聞了定國公和興寧伯的大名。

    對定國公,他十分佩服。

    對興寧伯,他則感到好奇。

    定國公是高皇帝的義孫,自幼從軍,戰功累累,于靖難中屢立奇功,深得皇祖父信任。興寧伯棄文從軍,以布衣起身,更有大孝之名。年不及弱冠即受封一等伯,掌控大寧,鎮守邊塞之地。每次听皇祖父提起此人,都是頗多贊賞。教導他讀書的王府教授卻對其多有謗言,斥其為小人,佞臣。

    朱瞻基更加好奇。

    身為姚少師的徒弟,興寧伯究竟是賢能的治世之才,還是諂媚小人朝中佞臣?

    如果有機會,他很想見見此人,或許能解開心中的困惑。

    朱高熾能猜到兒子在想些什麼,不免搖頭輕嘆。

    多年之前,皇太孫尚在,他與二弟三弟一同進京朝拜。當時,定國公尚未封侯,興寧伯還只是個百戶。

    路上的不平,京中的暗潮洶涌,逃離南京時的那場大雨,兄弟三人在雨中把臂大笑。

    一去經年,恍如隔世。

    如今,二弟三弟去了邊塞,定國公興寧伯鎮守一方,他卻囿于京城,在原地踏步。

    是誰的錯?

    能問的,只有自己。

    “父王?”

    面對長子不解的目光,朱高熾笑了,“父王只是憶起早年間的事。當年,父王能平安從金陵離開,還是興寧伯出的主意。還有這個雜糧餅子……”

    朱高熾放松了神情,陷入了回憶之中。

    朱瞻基听得十分認真,雙眼發亮,父王第一次同他說這些。

    暖閣外,平王妃攔住了宦官,“王爺在同世子說話,不必打擾。”

    話落,帶著宮人,沿來時路離開。

    王爺不是陛下唯一的兒子,世子也只是王爺的長子。

    空中閃過驚雷,雨幕驟降。

    平王妃停在廊下,牆壁之上的蟠螭隱于祥雲之內,屋頂檐角的青色琉璃瓦被雨水敲擊出了一聲聲脆響。

    一場大雨,籠罩了整座南京城。

    “王妃?”

    “回吧。”平王妃突然笑了,笑得釋懷,“快到王爺千秋了,府內也該準備著了。”

    “是。”

    大雨連下了數日,江浙部分州縣都上報有水患之災,今歲恐稻谷不豐。請減免數地夏糧,並開府庫,調撥稻谷賑災。

    朝堂之上,戶部奏給三月之糧,朱棣搖頭。

    “水患頻發,秋糧未有期。只給三月之糧,民定饑餒,國于惠民豈可為旦夕計。”

    “陛下,府庫之糧尚需給以衛軍,需秋成之後方得充裕。”

    “不足之數,從內庫出即可。”

    鄭和下東洋,開原、廣寧和大寧上交的稅糧,布帛,銅錢以及各種奇珍異寶在內庫中堆得如小山一般。

    朱棣相當有底氣,朕不差錢!府庫錢糧不足,朕來補。

    內庫不歸朝廷管,皇帝自己說得算。

    皇帝說從內庫出錢,戶部還能如何,只能拱手,“陛下聖明。”

    出錢歸出錢,對于朝廷和地方某些官員的問題,永樂帝是洞若觀火,當殿明令,尋常時候,朕不追究,但賑濟災民之時,有誰敢打賑濟糧的主意,要錢不要命,查不出來是運氣,一旦查出來,扒皮砍頭,自己選一樣。流放充軍的機會都不再有。

    朝廷的詔令很快下達至各州縣,各地官員紛紛表示,一定不負皇命,互相監督,誰敢伸爪子,不用天子下令,直接剁手!

    受災之地的老人們被請到縣衙听詔,回到里中,無不宣講天子仁德。有縣民耆老縫百家布,書天子聖德,當地官員即以快馬馳送入京。

    鐵血如朱棣也不免雙目泛紅。

    民如水,君如舟。

    君愛民,則民亦愛君。

    自靖難起兵到坐上皇位,朱棣的身份變了,思想也在不斷產生變化。

    從德州到濟南,再到如今的江浙之地,民心所向,方是治國之道。

    想到引起這一切轉變的源頭,朱棣叫來內官侯顯,道︰“傳朕旨意,賞大寧鎮守絲紗羅五匹,銀百兩,鈔三百錠。”

    “是。”

    侯顯應諾,心中思量,如此厚恩,興寧伯果真是簡在帝心。當初咱家同興寧伯交好,結個善緣,果真是做對了。

    賞賜由錦衣衛護送出南京,一路送往大寧。

    孟清和尚不知天子又給自己發錢,正琢磨著該安排誰隨鄭和一同下西洋。

    朱高煦說勻給他三條船就絕不會食言,以朱家人的作風,永樂帝面前應也報備過了。

    想裝滿三條船,光憑自己做不到,定然要加上沈和大寧都司上下,余下的空位,表現好的兀良哈首領和計劃拉攏的女真頭目也可以考慮。

    天子派遣使臣下西洋,代表的是上國之威,能搭個順風船,往來一回,見識一番,甭管賺多賺少,都是臉面。

    哪天和其他部落首領頭目坐一起喝酒吃肉侃大山,旁人能炫耀的不過是得了多少戰功,部落里有多少牛羊,在互市中得了多少處好。換成自己,胸脯一拍,老子和天子的使臣一起下過西洋,見識過海外方物!牛羊算什麼,老子的部落里可養著海外舶來的野牛!

    此言一出,絕對大殺四方,面子里子一起掙足。

    搓搓下巴,若消息能傳到韃靼瓦剌,更好。

    壯漢們還在為一片草場揮刀互砍,大明天子的船隊都在海洋對面立起了旗桿。

    羨慕嗎?

    嫉妒嗎?

    跟著鬼力赤和馬哈木是沒有前途的,歸附大明才是帶領部落發家致富,奔向小康-生活的最佳途徑。

    越想越覺得可行。

    孟清和幾口喝完碗里的湯藥,竟絲毫不覺得苦。在廂房里轉悠兩圈,算算時辰,沈該回來了。當即推開房門,一路小跑。

    沈剛從雜造局回到伯府,迎面遇上了從二堂跑出來的孟清和。以為是特地來迎接自己,冷峻的眉眼不由染上了暖意。

    結果不到五分鐘,這份暖意又凝成了寒霜。

    罪魁禍首尚不自覺,兀自拉著沈回到二堂東廂,將計劃和盤托出,眨巴著眼楮求表揚。

    沈捏了捏額角,深吸氣,告訴自己,眼前這位身體底子不好,調養中,禁不起自己一巴掌。

    吸氣,呼氣,再吸氣,再呼氣。

    最終還是把人撈過來,狠狠咬了兩口才算完。

    “國公爺?”

    捂著脖子,孟十二郎萬分的無辜。

    難道是覺得這主意不好?那也用不著咬人吧?

    沈額角暴起了青筋,抓過來,繼續咬!

    孟清和被咬出火了,火大之余,張口咬了回去。

    于是乎,晚膳拖到了早膳,都司衙門又收到了孟伯爺的請假條。

    負責記錄的經歷很是淡定,拿起筆,翻開冊子,在興寧伯的名字下邊又做下了一個記號。算一算,本月第五次了。如此勞心勞力,興寧伯果真一心為國。

    在孟清和請假期間,沈將他的計劃寫成奏疏,蓋上官印,呈送天子預覽。

    送賞賜到大寧的錦衣衛沒等歇歇,喝口茶,立刻又踏上了歸程。

    一路之上,哥幾個都是一腦門的官司。

    從國朝創立以來,敢支使錦衣衛跑腿還不給路費的勛貴大臣,除了定國公和興寧伯,再也找不出第三個了吧?

    哪怕是魏國公和武陽侯也沒這能耐。

    定國公和興寧伯,果非常人。

    奏疏送到南京,朱棣看過,當即下令,鄭和船隊下西洋的日期推遲一個月。

    監督解縉修書的姚廣孝被請到西暖閣,君臣進行了一番長談。

    六部尚書也先後被宣到君前奏對。

    隨後,北疆鎮守,藩王,6續接到天子敕令,從歸附草原部落及女真諸衛中垛集壯丁,充實邊軍。並許歸附時間長,資格老,擁護大明各項政策,表現好的部落遣人隨朝廷船隊同下西洋。

    朝廷歡迎各部落踴躍報名,但名額有限,誰能笑到最後,成功登船,單看各自本事。

    甘肅總兵官宋晟和寧夏總兵官何福動作最快,兩人不只給守御千戶所的部落頭領們遞了消息,連暫時安置在涼州等地的新歸附部落也沒落下。

    元朝海貿發達,即便隔了幾十年,草原上的部落仍流傳有當初泉州海商往來的盛景。之前朝廷派船隊下東洋,帶回來的各種香料和貨物,在南邊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北邊也有流通。

    雖說草場和牛羊是部落的根本,但同海貿相比,完全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朝廷要再使海外,許攜帶貨物隨船,絕對是發財的好機會。但凡是有點頭腦的,都不會放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兀良哈和歸附的韃靼部落聞風而動,消息靈通的女真各部紛紛活動,只為爭取一個席位。

    消息傳到北邊草原,韃靼和瓦剌各部也動起了心思。

    朝廷在開原等地設立互市,帶動北疆經濟,富裕的只是邊民和兀良哈等歸附部落,基本沒韃靼和瓦剌什麼事。

    鑒于鬼力赤已經向明朝稱臣,朝廷對韃靼偶爾還會放松一下政策。換成瓦剌,不好意思,禁止邊貿。

    馬哈木和鬼力赤只能眼饞邊民和兀良哈的富裕,做夢都想搶一把,卻每每在邊軍的炮口和長槍之下打了退堂鼓。得知明朝要遣船隊下西洋,還許歸附部落摻一腳,兩人更是抓心撓肝。鬼力赤還能上疏爭取一下,馬哈木就只能干瞪眼。

    隨著越來越多的草原部落向明朝邊境移動,請求內附,韃靼瓦剌同大明的實力差距會越來越大。不想出點好辦法,兩人成為“光桿司令”也不是不可能。

    永樂三年六月,甘肅,寧夏,宣府,大寧和北京等地6續派隊伍進京。隊伍中攜帶著各種貨物,只等上船,運到西洋大賺一筆。

    大寧的隊伍有些特殊,攜帶的貨物遠比其他隊伍少,卻派遣了重兵護衛看守。其中兩輛馬車始終蒙著油布,邊軍日夜不離,沒人能猜出車上裝的是什麼。

    七月初,各地隨船的人員貨物6續抵達京師,其中有不少自備海船,希望能一同出航的商人。

    對此,朝廷頗有爭議,反對者佔多數。在收到漢王和趙王的上表之後,永樂帝選擇對高皇帝的某項成法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反對的聲音很快被壓了下去。。

    未幾,朝廷下了詔令,跟隨船隊出海可以,獲取的利潤必須向朝廷繳納五成。若能帶回優質糧種,可酌情減少。發現無主之地,還可得到獎勵。

    詔令下達,商人們立刻舉雙手同意,大呼天子聖明。

    能光明正大的出海,有大規模的艦隊護航,不用擔心被舟師盤查或被海盜騷擾,別說五成,便是六成七成都可以。

    交錢,沒問題!

    尋找糧種,一樣沒問題!

    尋覓無主之地,更是沒問題!

    這樣的事,由朝廷船隊來做,還要考慮一下影響,讓商人出頭,全無壓力。

    在利益的趨勢下,自然有人願意效力。

    朝廷松開了口子,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的船隊規模不斷增大,官船和民船加起來超過了三百五十艘,人員足足超過了三萬。

    出航的目的也從宣揚國威震撫四夷,變成了發展友誼,開拓海外貿易,尋找新航路,佔領無主之地。

    之前,作為船隊的正使,鄭和還有最關鍵的事情要做。

    到太醫院求藥。

    為分擔壓力,同樣飽受暈船困擾的王景弘被鄭和拉著,一同站在了太醫院前。

    往日里威風八面的首領太監,看到邁著方步,笑容滿面的趙院判,齊刷刷的打個哆嗦。

    互相一眼,同時握拳,為了完成使命,為了活著出去活著回來,咱家拼了!

    這是何等精神?

    大無畏的精神!

    懷揣著偉大的抱負,大明的航海家們抬頭挺胸,,毅然決然的走進了太醫院。

    <font color=red>筆趣閣</font>已啟用最新域名︰www.<font color=red>biquge001</font>.com ,請大家牢記最新域名並相互轉告,謝謝!
投推薦票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加入書簽


本站強烈推薦給您以下精彩小說︰

本站所有內容均來源于網友網絡分享與轉載,本站不承擔任何責任!如不認同,請離開本站。

若本站無意中侵犯到您的權益或含有非法內容,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做出回應。

Copyright © 2012∼2018 www.luanhen.com 飄天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5008561號

XML︰1  2  3  4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