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color=red>筆趣閣</font>已啟用最新域名︰www.<font color=red>biquge001</font>.com ,請大家牢記最新域名並相互轉告,謝謝!
話又說回來,單從對抗金兵的角度而言,杜充崩決黃河堤壩,放黃河之水水淹金兵,還是收到一定的效果。
www.biquge001.com
這次金國出動了多少兵力入侵宋朝,歷史文獻上沒有明確的記載。
歷史文獻中只是記載著,當這些金兵隨著黃河之水流落到南京應天府時,只剩下了五六千名騎兵。
從前幾次金國出兵的規模看,每次都在三萬到六萬兵馬不等,這次按理來說,人數不會比前幾次要少。
從數據上分析,這次黃河水淹,居然消滅了金兵大部分的力量!
只不過,剩下的這五六千金國jing銳騎兵,被黃河大水所驅趕和引導,在不知不覺之間,竟然把目標轉移到了高宗小皇帝所在的臨時行宮---揚州。
也就是說,我們的杜充大人並沒有把給問題解決掉,而只是把金兵這個燙手山芋以一種非常殘忍的手段移交到高宗小皇帝的手中。
換而言之,杜充禍水東引,把金兵往東南方向給引走了。
從後面的歷史進程觀察,這股東流的禍水,不但把高宗皇帝的小朝廷給沖散,沖得分崩離析,還直接導致了高宗小皇帝的第一次下台,以及高宗皇帝唯一一個親生兒子的死亡。
......
時光不可以倒流,這個世界也沒有後悔藥賣;但是,歷史可以假設。
假如高宗皇帝听從前線州府的意見,任命宗澤的兒子宗穎為開封府的新一任留守,可以想象得到︰王善和楊進等各路義軍不會如此輕易離開汴梁城。會留下來與金兵周旋到底。
如此一來。金兵不會輕易開啟戰爭。黃河也不會決堤,金兵也肯定不會繞道往徐州、合淝等州府而來,直至揚州。
金兵不來應天府,高宗皇帝就無需逃難,無需退位,高宗唯一一個親生兒子就不會因為驚嚇導致死亡......
這一切的一切,都源自于高宗皇帝對老帥宗澤死後所做出的侮辱xing的贈謚,以及對開封府新一屆留守的錯誤任命。
難怪佛家常說道︰“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因果循環,報應不爽。”
歷史的詭異之處,由此可見一斑。
...............................
完顏粘罕帶著他手下的三名金狼勇士完顏拔離速、烏林答泰yu、耶律馬五、以及六千jing銳騎兵,順著滔滔黃河大水,向東南方向揮戈猛進。
金兵先攻陷中原重鎮徐州,隨後從徐州南下,攻打合淝;然後南下攻打楚州(今江甦淮安)、泗州、目標直指揚州,大有不生擒趙構誓不罷休的姿態。
至于金兵為何對趙構的行蹤如此的清楚,史書中沒有記載。
......
這支金國的jing銳騎兵,既沒有糧草輜重、也沒有後勤人員。甚至沒有任何的攻城器械,清一se的全部都是騎兵作戰單位。所以推進的速度極高,不可以用平ri的推進速度來衡量。
完顏粘罕的心里也已經開始發毛了。
金兵這次損失慘重,假如不能從南方撈點過得去的戰利品,估計回去又要遭到重罰,甚至人頭落地。
金主完顏吳乞買在位已久,威嚴ri盛,對完顏家幾兄弟也是越來越苛刻了。
這支金兵的目的明確,作戰力超強,推進速度奇快,用現代軍事目光來看待,這簡直就是一場典型的突擊戰、閃電戰、又或是斬首之戰。
......
在金兵的高歌猛進中出現了一個小插曲︰南宋中興四將之一,扼守在淮陽的御營平寇左將軍韓世忠,竟然不戰而退,半夜率領親隨,駕舟乘chao逃亡鹽城縣。
《宋史。高宗本紀》中記載道︰ 御營平寇左將軍韓世忠軍潰于沭陽......世忠奔鹽城。
第二天,當韓世忠的部屬發現主將已逃,群龍無首,人心惶惶,一片哇然,四下潰散而去。
其中,偏將輔逵聚眾于漣水,李在佔據高郵,後軍管隊李彥先率本隊駛船逃到海上,其余搜集散卒結隊成群的,不可勝數。
歷史學家普遍認為,沭陽之潰敗,是韓世忠戎馬生涯中敗得最慘的一次。
韓世忠不但沒有抵擋,牽制住完顏粘罕,還給淮河一帶留下了大量的潰兵;這些潰兵大多變成了流寇,貽害當地的百姓。
這次韓世忠表現得如此懦弱無力,與他後來在與金兵對抗時的那種英勇不屈,寸土不讓的態度相比較,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
這也變成了歷史上的一個小小的懸案。
事實上,歷史學家們沒有把當時的環境背景給弄清楚。
因為杜充崩決黃河大壩,黃河大水泛濫,奪取淮河的出海口泄洪,而當時韓世忠把守的沭陽就在淮河的岸邊,也就是災情最嚴重的黃泛區內。
也就是說,韓世忠的部隊其實是被洪水給沖潰,並不是不戰而逃。
................................
這個時候,遠在在揚州的小朝廷並不知道韓世忠的部隊已經潰散。
而御史中丞張徵,還在以邊事未寧為題目,向朝中的大臣們請教如何對抗金兵,御敵保土的計策。
就著這個議題,起居郎兼權直學士院張守上了一道奏章︰
“自從去年冬天起,金兵連破澶、濮諸州,現在又揮師山東兩淮等地,雖然陛下已經派出韓世忠、範瓊領兵抵擋,但恐怕兩將抵擋金兵不住!為今之計,先要弄清楚前線的狀況......
目前有兩個對策︰一是守淮、二是渡江。
如果采用守淮之策,則應屯駐重兵于楚州、泗州和淮yin三處,以防金兵突然深入。但需要擔憂的是,如果我軍怯站,望風潰散,那麼敵軍有可能斬木系筏,渡淮南下;或者先以jing銳騎兵截斷我渡江之路...不得不防......
如果采用渡江之策,則應屯重兵于升州、潤州,使敵軍一時難以追擊。但如此一來,會離開中原地區越來越遠,極易動搖民心;現在在揚州的士兵大多是西北人,他們不願南下,如果強迫他們,很可能會出現意外之事;再者,即便渡江,揚州也還是要留下部分的兵力,則保護陛下的兵力勢必減少...”
......
說實在話,當在《續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三》中讀到上述文字的時候,差點連小伙伴都被驚呆住了︰這個起居郎兼權直學士院張守到底是何方神聖,怎麼把問題分析得如此透徹,他到底是不是從現代穿越回宋朝的?
這個例子證明了,宋朝不是沒有能人,而是有能人但不受重用。
。。)
ps︰ 謝謝zhuxyhh01大大、大耳郎大大、錯花心大大、靚女007大大的打賞、獨孤颯霜大大的章節贈送。
<font color=red>筆趣閣</font>已啟用最新域名︰www.<font color=red>biquge001</font>.com ,請大家牢記最新域名並相互轉告,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