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color=red>筆趣閣</font>已啟用最新域名︰www.<font color=red>biquge001</font>.com ,請大家牢記最新域名並相互轉告,謝謝!
開戰之前,並沒有人能預料得到,岳飛和那些烏合之眾能贏得如此干脆利落,取得如此重大的戰果。
www.biquge001.com
在靖康之恥的yin影下,宋朝的民眾、朝廷官員、甚至包括宗澤在內,並沒有對岳飛和那些剛剛歸順不久的烏合之眾抱有太大的希望。
只要他們能守住城池,不讓金兵再一次欺侮宋人,已經是阿彌陀佛了。
所以,當宋軍大勝的消息傳出,當越來越多的州府被收復的消息傳出,首先踫到的卻是各個方面的質疑。
真金不怕紅爐火,當各種事實一一展示出來,宋朝境內,一片歡騰。
當然,也是一個城市對此若無其事,平靜如常。這個城市就是高宗皇帝目前所暫住的臨時首都---南京應天府。
...............................
這連場的勝仗,不但提升了宋軍的士氣以及汴梁城大軍的威望,更重要的是,極大地拓寬了開封府汴梁城的財政收入來源。
汴梁城內民眾遭逢大難不久,元氣尚未恢復,宗澤不願多加征收賦稅,所以財政和軍費支出一直都是足襟見肘。
如今控制的城市增加了許多,而且這些城市都有金國留下來的糧餉補給,雖然被大槍王善、沒角牛楊進等義軍分去一半,但收取上來的總金額依舊可觀。
也就是說,老帥宗澤已經不用再為錢銀糧草而煩惱了。
有了錢,底氣足了,老帥宗澤于是馬上開展了汴梁城的防御建設工作,以及進攻金國的前期準備工作。
宗澤的目標並不僅僅是守護住汴梁城,而是要打到金國去,把徽宗和欽宗兩位前朝的皇帝給迎接回來,一洗國恥。
與此同時,宗澤開始寫信,向遠在南京應天府的高宗皇帝上訪。
當然。老帥宗澤上訪的目的不是申訴個人的冤屈,而是催促高宗皇帝把京城從應天府遷移回汴梁城,然後出兵金國,迎回二帝。
宗澤給高宗皇帝發出的第一封上訪信。《宋史。宗澤傳》中有這樣的記載︰
“澤上疏言︰‘開封物價市肆,漸同平時。將士、農民、商旅、士大夫之懷忠義者,莫不願陛下亟歸京師,以慰人心。其唱為異議者,非為陛下忠謀,不過如張邦昌輩,yin與金人為地爾。’”
短短幾個月時間。在宗澤的管治下。一片頹垣敗瓦的汴梁城。漸漸恢復元氣。
治安好了,物價回落了,城內的民眾的人心也重新聚攏;假如高宗皇帝願意遷回舊都,現在的確是個不錯的時機。
讓宗澤失望的是。這封信如同泥牛入水,毫無反應。
等岳飛把義軍的主力從大名府帶回來,宗澤又給高宗皇帝寫了第二封信。
《宋史。宗澤傳》中有這樣的記載︰“澤視師河北還,上疏言︰‘陛下尚留南都,道路籍籍,咸以為陛下舍宗廟朝廷,使社稷無依,生靈失所仰戴。陛下宜亟回汴京,以慰元元之心。’”
這封信其實只有一句話︰“難道連你家的祖宗牌位都舍棄不要了嗎?”
中國人最講究孝道。所謂的百行以孝為先。身為中國人的皇帝,自然需要在這方面做出表率。
這一回,宗澤想用老趙家的宗廟和祖宗牌位作為理由,藉此來打動高宗皇帝那顆堅強忍忍之心。也是用心良苦。
對于宗澤的第二封信,高宗皇帝的回應只有四個字︰“不予理睬。”
宗澤為人傲氣。鐵骨錚錚。說白了,是個腦子一條筋的人,做事一沖到底,永不回頭。
見高宗皇帝沒有任何回應,宗澤發出了他的第三封上訪信。在《宋史。宗澤傳》中有這樣的記載︰
(澤)復抗疏言︰“國家結好金人,yu以息民,卒之劫掠侵欺,靡所不至,是守和議果不足以息民也。當時固有阿意順旨以叨富貴者,亦有不相詭隨以獲罪戾者。陛下觀之,昔富貴者為是乎?獲罪戾者為是乎?今之言遷幸者,猶前之言和議為可行者也;今之言不可遷者,猶前ri之言和議不可行者也。惟陛下熟思而審用之。且京師二百年積累之基業,陛下奈何輕棄以遺敵國乎。”
宗澤在信里的言辭非常婉轉,意思卻是極為凌厲。宗澤是說,別以為你不去招惹金國,金國就不會派人來攻打你;既然橫豎都要打,不如先下手為強!
第一封信談經濟民生,第二封信講孝道,第三封論形勢。宗澤的上訪攻勢,一浪接一浪,沖擊不斷。
即便如此,身在南京應天府的高宗皇帝依然不為所動。如今的高宗皇帝可不比原來的康王趙構,臉皮之厚,已經達到了鹽油不進的程度。
很快,宗澤又找到了一個機會,因為高宗皇帝下詔書,派遣官員到開封府來,把皇宮中余下的六宮中人全部接回金陵。
于是乎,宗澤又寫了第四封上訪信,交給欽差;千叮萬囑,務求欽差大人把信函親手交到高宗皇帝的手中。
在《宋史。宗澤傳》中有這樣的記載︰
詔遣官迎奉六宮往金陵,澤上疏曰︰“京師,天下腹心也。兩河雖未敉寧,特一手臂之不信爾。今遽yu去之,非惟一臂之弗廖,且並與腹心而棄之矣。昔景德間,契丹寇澶淵,王欽若江南人,即勸幸金陵,陳堯叟蜀人,即勸幸成都,惟寇準毅然請親征,卒用成功。臣何敢望寇準,然不敢不以章聖望陛下。”
在這封信中,宗澤又轉變了策略,跟高宗皇帝講歷史。
宗澤試圖利用宋真宗堅持抗遼,最終獲得勝利的案例,勸說高宗皇帝,投降是沒有好下場的,唯有堅持抗戰,才能最終修成正果。
可惜的是,對于老帥宗澤的苦口婆心,諄諄善誘,並沒有得到高宗皇帝任何片言只語的回應。
對于高宗皇帝的不作為,宋朝的史官替皇帝找來幾個替罪羔羊,包括黃潛善、汪伯彥等高宗身邊的謀臣。
在《宋史。宗澤傳》中如此記載道︰又條上五事,其一言黃潛善、汪伯彥贊南幸之非。澤前後建議,經從三省、樞密院,輒為潛善等所抑,每見澤奏疏,皆笑以為狂。
史官認為是黃潛善等jian臣把宗澤的上訪信給扣壓住,沒有上報給高宗皇帝。
這種情況實際上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當時輔助高宗皇帝的主政太宰正是主戰派的李綱,而黃潛善、汪伯彥等人並沒有權利來扣壓宗澤的奏折。
宗澤望穿秋水,始終沒有盼來高宗皇帝的聖旨,反而收到了金兵又再一次南侵入寇的消息。
..................................
完顏兀術派遣一萬金兵入寇宋朝,來勢洶洶,但最後只剩下主帥紇石烈志寧等寥寥幾人逃回金國,堪稱完敗。
這樣的結果,完全不能被金國的民眾和金主吳乞買所接受。
結果是,三個月後,也就是建炎元年十二月,金國再一次傾全國之兵,兵分三路,直奔東京汴梁城而來。
因為完顏兀術犯錯,這一次金兵的主帥換成了大皇子完顏粘罕,但換來換去,都還是完顏家幾兄弟在主持軍政。
這個時候,剛好是靖康之恥的一周年。
。
ps︰
謝謝zhuxyhh01大大、三牛aa大大、大寒尖大大、花小瘦大大、道是天撒的謊言大大的打賞和支持。
<font color=red>筆趣閣</font>已啟用最新域名︰www.<font color=red>biquge001</font>.com ,請大家牢記最新域名並相互轉告,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