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color=red>筆趣閣</font>已啟用最新域名︰www.<font color=red>biquge001</font>.com ,請大家牢記最新域名並相互轉告,謝謝!
ps︰ 上一章我看了看,還沒解禁。
www.biquge001.com等會兒我問問我的編.輯,看看怎麼回事兒。唉,信.箱里滿是給我的警告信,我都不知道會不會封我的書。
胡松國,任職于解放軍報,現年五十四歲,是一位資深的戰地記者。
這個報社,直屬軍.委管?轄,包括解放軍畫報、中國民兵、中國國防報、環球軍事、軍事記者,由軍?委宣傳部直接管轄,下面每個報社都有社長來負責。
他這人看上去其貌不揚,個子矮小,並不是因為基因的問題,正長身體的時候,他還在討飯呢,隨後就加入了革命軍隊。
他祖宗八代都是農民,一家子餓死得只剩下他一個人,從來沒有讀書識字的機會。
所幸,他成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名戰士,有了學習的地方。
在部隊里,胡松國最感興趣的事情,就是听教員講課。在每次的課堂上,他總是聚精會神,成績隨時都名列前茅。
而每天最快樂的時光,就是能看到報紙,了解外面的世界,知道全國正在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他常常在想,要是有一天,自己也能給報紙撰稿該有多好哇。
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胡松國終于如願以償,被部隊上的教員推薦給了報社。
高麗戰爭發生的時候,他還很小,剛剛進入部隊。
不過,這並不妨礙胡松國去了解那一場御敵于國門之外的戰爭。
志願軍在板門店的停戰協議簽了以後,還有不少滯留在那塊用戰友鮮血染紅的土地上。
而胡松國在報社里接到的任務。就是親自往高麗去,采訪戰士。采訪老鄉,甚至采訪高麗的實際統治者金氏家族。
巍巍寫了一部。名字叫做誰是最可愛的人,他深受感觸。
當然,記者與作家的研究方向不一樣,他需要踏踏實實地到處去了解實際情況,新聞是不會讓你用太多筆墨去加工的。
當年采訪到的筆記,都記了滿滿五大本,絕大多數都只有在他腦海里。
畢竟在改革開放以前,國家對宣傳這一塊管理得很嚴格。
那些不合乎上面規定的報道,是永遠不可能見諸于報端的。
好在胡松國也不氣餒。反而對戰地記者這份工作充滿了熱情。
可以這麼說,在全國的所有軍隊序列,都接受過他的采訪,大到軍區司令員,小到一個普通的入伍新兵,都願意和他分享自己的故事。
東到琉球,西至阿拉山口,北越三江平原最尖處,南及與獅城隔海相望的柔佛省。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一轉眼,還有六年退休,職位也從當初的普通記者,上升到如今的報社副總編。
但他最喜歡的。還是到全國各地,去做自己心愛的采訪工作。
可惜,由于他的基礎比較薄弱。沒有機會學習外語,從來沒有去報道過國際上的軍事形勢。但也沒有多大遺憾。
本來,他是準備到泰山軍區采訪的。才發現營地里一片忙碌,看樣子馬上就要搬遷。
做了這麼多年的采訪工作,胡松國的人際關系那可不是蓋的,隨處都有他的朋友和熟人,自然在泰山軍區也有不少。
因為部隊里面很忙,他費盡心思,才找到了一個師部的副政委,當初他去采訪的時候,這小子還不過是一個連部的指導員。
軍人,最希望的就是打戰,這樣職位才能快速升遷。
如果你的功績足夠大,甚至可能直達天听,那恭喜你,從此以後按部就班,甚至能到一個軍人所能達到的極致。
這個師部的副政委,名叫于可新,本是農家子弟,以前的名字叫于二牛,連新名字都是胡松國幫他起的,兩人的關系自然不錯。
“小于子,你們這是要去哪兒啊?”一見面,他也不來那麼多虛頭巴腦,單刀直入地問︰“我看見士兵們都在整理自己的行裝。”
“其實,我也不是很清楚。”于可新苦笑道︰“上面的通知,估計只有幾個大的頭頭腦腦才明白我們的去向究竟在哪兒?”
多年的記者生涯,讓胡松國馬上就警覺到,這里面一定有天大的新聞。
最近無戰事,暗地里,听說爪哇和呂宋盡歸我國所有,但也僅僅只是听說而已。
好像南方報社的一個記者,大著膽子跑到哪里去采訪了,具體結果如何,不是很清楚。
沒辦法,作為新聞人,不管是別的記者還是他自己,都要緊跟上面的形式。
很簡單,上面的人應該把他的稿件給封存了,並勒令不要亂說話。
別看後世的新聞記者一個個什麼都敢報道,現在的國情可不一樣。
再說了,歷朝歷代,統治者群體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肯定在宣傳上加大力度,宣揚自己的正面形象。
兩個國家不聲不響納入口袋,哪怕心底里面知道,卻不能說出去,也許國際上都清楚了這件事,反正沒有來揭開蓋子。
本來,胡松國也想學那個記者,跑到那兩個國家去采訪的,每次報上去,都被上面給反駁回來。
早知道,就別讓其他記者搶先,自己實地去了解下該有多好?
軍隊不是其他行業的記者能夠進得來的,他也由衷地高興,失之桑榆得之東隅,今天說不定就能挖到一條大新聞。
記者這個群體,你可以說職業敏感性,也可以說是一種強迫癥,遇到最新的情況,不管能不能報道出去,總會想盡辦法,找到最真實的材料。
“這樣行不,兄弟,咱哥倆認識也有十好幾年將近二十年了。”胡松國提出了自己的要求︰“給我一套軍裝。讓我跟隨你們行進。”
“行!你自己的服裝沒有帶過來嗎?”于可新看著他的便裝,也沒有想到其他。馬上吩咐人去找了一套合身的新軍裝。
作為專業性的報社,胡松國也是軍人一枚。自然有自己的服裝。
不過那也太顯眼了點,一身大校裝,不利于去接觸基層的士兵。
和他們在一起,那些新兵蛋子也好,低級的軍官也罷,都有壓力,不如身著便裝,在每個地方,都能挖到第一手的材料。
按照胡松國的猜想。部隊這次集結,肯定要去那片傳說中的土地。
想到這里,他渾身都在顫抖,抓緊時間,去找下面的士兵采訪。
“同志你好,”他轉身就跑到一個宿舍,戰士們全部穿戴整齊,準備出發了︰“我是解放軍報社的記者,這是我的記者證。”
“你好。記者同志。”受到采訪的士兵受寵若驚,要在報紙上看到自己的名字了,說不定家人都能看見,那該有多好?
“我叫張發財。是晉省的一個農村娃。”他說話的時候,明顯帶有家鄉口音︰“家里有一個爸爸一個媽。”
“上面是三個哥哥,下面還有倆妹妹。大哥找了個媳婦兒。二哥三哥等著我把錢寄回去,這樣就能說上一門親事。彩禮錢也有了。”
“我的大妹妹叫大丫,小妹妹叫二丫。大丫的成績不好。讀了小學一年級就在家里面放羊了,二丫的成績可好啦。”
“記者同志,您看,這是我參軍入伍的時候,縣里的照相館的工作同志,親自為我們照的全家福。”
“這是我爸爸,這是我媽,這是我大哥大嫂還有大佷子,這是二哥三哥,這是大丫二丫。听說全家福不能全部來,所以鄰居家的小丫頭蛋子也湊熱鬧。”
“你還別說,那丫頭听喜歡我的,我也準備專業過後,就回家娶她當媳婦兒。”
這?不是這個節奏啊。饒是采訪過不計其數的人,他被張發財的一通話都弄得頭昏腦漲。
“小張同志,謝謝你的配合。”胡松國哭笑不得︰“我想問下,對于部隊的集結,你有什麼看法?”
“集結是什麼意思?”張發財連小學都沒上過,撓著頭皮不好意思地問。
“集結就是,額,”胡松國趕緊解釋︰“大家收拾好行李,準備出發啦。”
“啊,這意思啊。”張發財又開始了話嘮的本色︰“我們都想著打戰呢。當年鬼子打到我們那兒,我爺爺奶奶躲山溝去了。”
“咱可不慫,回頭砍幾個鬼子的腦袋,到時候你一定要給我照幾張照片啊,我回頭到爺爺奶奶的墳頭給他們看看。”
“說不定他們一高興,就會保佑我長命百歲,讓我在戰場上繼續立功。那樣的話,我就會騎著高頭大馬回家,和鐵小丫結婚。”
“你也不知道她是誰,就是照片上這個啊,小時候我們老在一起過家家呢,她只肯當我的媳婦兒,別的人她都看不上。”
“好,好。”胡松國真不知道該說什麼。
他認為自己的話就夠多了,只不過回家以後,卻沒什麼話說,只想痛痛快快睡一覺。
然而,他從來沒有想到過,一個普通新兵比自己還能侃。像逃一樣地跑出了那個營房,他有些對新兵采訪的恐懼癥了,不再到處溜達,專心跟著部隊出發。
沒想到,部隊的行進方向不是南方,而是北方。
難道是泰山軍區與首都軍區換防?最近沒听說過首都這邊出了什麼事兒啊?
帶著滿肚子的狐疑,他在軍列上時而听听士兵們的對話,時而望望窗外。
兩天多的時間,胡松國也跟隨大部隊來到了二連浩特。
終于,他弄清楚了一直沒有音信的張司令員和區政委就在這里。
大喜過望之下,胡松國闖到了臨時指揮部的門口。
“誰通報的消息?”巫山滿臉冰寒,看著泰山軍區這些人。(未完待續。。)</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