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最新入庫全本精品總排行榜  

正文 唐的州府劃分和稱呼以及長安宮殿

投推薦票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加入書簽

作品︰大唐霸皇李恪 | 作者︰連老黑


 熱門推薦: 雪鷹領主 完美世界 武極天下 星河大帝 傲世九重天 我的貼身校花

    <font color=red>筆趣閣</font>已啟用最新域名︰www.<font color=red>biquge001</font>.com ,請大家牢記最新域名並相互轉告,謝謝!

    貞觀元年(627年),太宗分天下為10道︰關內道、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山南道、隴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劍南道和嶺南道。www.biquge001.com

    貞觀十四年(640年)全國共設360州(府),下轄1557縣。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又分天下為15道,即將山南道、江南道各分為東、西道,又增設了京畿道、都畿道和黔中道。與今日一樣,區劃經常變動,下面只是貞觀年間的,僅供參考。

    道名︰關內道

    所轄州府︰

    京師(長安)、京兆府、華州、同州、坊州、丹州、鳳翔府、邪州、涇州

    隴州、寧州、慶州、娜州、定州、綏州、銀州、夏州、靈州、鹽州

    豐州、會州、宥州、勝州、麟州、安北大都護府

    道名︰河南道

    所轄州府︰

    東都(洛陽)、河南府、孟州、陝州、虢州、汝州、許州、汴州、蔡州

    陳州、亳州、宋州、濮州、鄆州、泗州、海州、兗州、徐州、宿州

    沂州、密州、齊州、青州、棣州、萊州、登州

    道名︰河東道

    所轄州府︰

    河中府、絳州、晉州、隰州、汾州、慈州、潞州、澤州、沁州、遼州

    太原府(北京)、蔚州、忻州、嵐州、石州、朔州、雲州、單于都護府

    道名︰河北道

    所轄州府︰

    懷州、衛州、相州、魏州、澶州、博州、貝州、洛州、磁州、邢州

    趙州、冀州、深州、滄州、景州、德州、定州、祁州、易州、瀛州

    莫州、幽州、涿州、檀州、媯州、平州、順州、歸順州、營州、燕州

    威州、慎州、玄州、崇州、夷賓州、師州、鮮州、帶州、黎州、沃州

    昌州、歸義州、瑞州、信州、青山州、凜州、安東都護府[1]

    道名︰山南道

    所轄州府︰

    興元府、興州、鳳州、利州、通州、洋州、澤州、合州、集州、巴州

    蓬州、壁州、商州、金州、開州、渠州、渝州、鄧州、唐州、均州

    房州、隋州、郢州、襄州、復州、江陵府、硤州、歸州、夔州、萬州

    忠州

    道名︰淮南道

    所轄州府︰

    揚州、楚州、和州、濠州、壽州、光州、蘄州、申州、黃州、安州、舒州

    道名︰江南道

    所轄州府︰

    潤州、常州、甦州、湖州、杭州、越州、明州、台州、婺州、衢州

    信州、睦州、歙州、處州、溫州、福州、泉州、建州、汀州、漳州

    宣州、池州、洪州、虔州、撫州、吉州、江州、袁州、鄂州、岳州

    潭州、衡州、澧州、朗州、永州、道州、郴州、邵州、連州、黔州

    辰州、錦州、施州、巫州、夷州、播州、思州、費州、南州、溪州

    溱州、珍州、州

    道名︰隴右道

    所轄州府︰

    秦州、成州、渭州、蘭州、臨州、河州、武州、洮州、廓州、疊州

    宕州、涼州、甘州、瓜州、伊州、沙州、西州、安西大都護府[2]北庭都護府[3]

    道名︰劍南道

    所轄州府︰

    成都府、漢州、彭州、蜀州、眉州、錦州、劍州、梓州、閬州、果州

    遂州、普州、陵州、資州、榮州、簡州、嘉州、邛州、雅州、黎州

    瀘州、茂州、翼州、涂州、炎州、徹州、向州、冉州、穹州、笮州

    戎州、嵩州、松州、文州、扶州、龍州、當州、悉州、恭州、保州

    真州、霸州、柘州

    道名︰嶺南道

    所轄州府︰

    廣州、韶州、循州、賀州、端州、新州、康州、封州、瀧州、恩州

    春州、高州、藤州、義州、竇州、勤州、桂州、昭州、富州、梧州

    蒙州、龔州、潯州、郁林州、平琴州、賓州、澄州、繡州、象州

    柳州、融州、邕州、貴州、黨州、橫卅、田州、嚴州、山州、巒州

    羅州、潘州、容州、辯州、白州、牢州、欽州、禺州、滾州、湯州

    岩州、古州、安南都督府、武峨州、粵州、芝州、愛州、福祿州、長州

    罐州、林州、景州、峰州、陸州、廉州、雷州、籠州、環州、德化州

    郎茫州、崖州、儋州、瓊州、振州、萬安州、赤土國、丹丹國

    二,

    中國的稱呼從唐代到明、清兩代,曾有過巨大的變化,而我們今天所熟悉的古代稱呼多是明、清兩代之稱呼。至于唐時所用之稱呼,無論電視中亦或小說中,都少有提及。現將唐代稱呼略述如下︰

    唐代時稱呼皇帝多用“聖人”,至于和其親近之人或其近侍則稱其為“大家”,有趣的是在唐代,女子稱呼其婆婆亦呼為“大家”。至于像唐明皇這樣的風流天子,則親近者俱呼其為“三郎”,而呼太真妃為“娘子”;至于皇太子,則常被左右之人稱為“郎君”;皇子封王,則被左右稱為“大王”,而公主被稱為“貴主”,例如薛用弱《郁輪袍傳》中,“岐王入曰︰‘承貴主出內故攜酒樂,奉宴’”。

    太子、諸王有時自稱為“寡人”,此稱呼多見,聊舉幾例,《隋唐嘉話》卷上有記載太宗為秦王時與鄂國公尉遲敬德的對話,秦王說︰“寡人持弓箭,公把長槍相副,雖百萬眾亦無奈我何”,另《舊唐書-永王傳》中永王說︰“寡人上皇天屬,皇帝友于”;國公會自稱為“孤”,此可見《大唐創業起居注》中,時為唐國公的李淵的講話。例如,在起兵的那年夏五月甲子旦,唐國公對大家說︰“當今天下賊盜,十室而九,稱帝圖王,專城據郡。孤荷文皇殊寵,思報厚恩,欲與諸賢立功王室”。

    而對于太真妃和太子的“娘子”、“郎君”之呼非憑空無據,在唐代,奴僕稱呼男主人為“阿郎”或“郎”等;而稱呼少主人為“郎君”;稱呼主母和小姐俱為“娘子”。但是,“娘子”、“郎君”並非只用于奴僕稱呼主人,旁人見了女子亦呼其為“娘子”,見了少年女子也有呼為“小娘子”者;年長者也會叫少年人為“郎”或“郎君”,像李白的一句詩中就描寫有︰一個老人問李白“郎今欲渡緣何事”?然後告誡他“如此風波不可行”。

    另外,唐代的皇帝稱呼其姑姑等女眷時候,也會像民間一樣呼為“姑”、“姊”等,例如《李德裕全集校箋》中,收載的李德裕為唐武宗寫《賜太和公主敕書》中有︰“姑遠嫁絕域,二十餘年,跋履險難,備罹屯苦,朕每念于此,良用惘然……想姑見舊國之城邑,能不銷魂,望漢將之旌麾,必當流涕……”。

    而皇帝在稱呼其叔伯及兄弟時,常常將封號貫于稱呼之上,例如,《朝野僉載》卷三有︰騰王嬰,蔣王惲皆不能廉慎,大帝(高宗)賜諸王,名五王,不及二王,敕曰︰“騰叔、蔣兄自解經濟,不勞賜物與之”。《酉陽雜俎》卷十二︰上(明皇)知之,大笑,書報寧王︰“寧哥大能處置此僧也”。又如,《因話錄》中載︰寧王對御座,噴一口飯,直及龍顏。上曰︰“寧哥何以錯喉。”

    皇帝稱呼子佷輩,常用其封號加上行第以呼之,例如,元稹之《連昌宮詞》自注有雲︰念奴,天寶中名倡,善歌。每歲樓下宴,累日之後,萬眾喧隘。嚴安之、韋黃裳輩闢易不能禁,眾樂為之罷奏。明皇遣高力士大呼于樓上曰︰“欲遣念奴唱歌,二十五郎吹小管逐,看人能听否”?二十五郎者,章懷太子男王守禮之子嗣王承寧也,明皇之從佷。

    在唐代,稱呼相熟悉的男子多以其姓加上行第呼之,例如,白居易呼元縝為“元九”,唐德宗曾呼陸贄為“陸九”;而稱呼女子則多以其姓加行第再加“娘”呼之,例如︰“公孫大娘”、“李十二娘”等等叫法。而“蕭郎”和“蕭娘”作為普遍的代稱,早是大家所熟知的了。

    另外,既講到了“郎”,另兩個稱呼也不可不提︰當時,女子稱呼丈夫的弟弟為“小郎”;而女婿又被稱為“郎子”,就如《無雙傳》中,無雙家人從小就戲呼王仙客為“王郎子

    當時稱呼女子,也常常將女子的姓氏前加上“阿”字稱呼,例如在《齊推女》(作者牛僧儒),中有︰“元和中,饒州刺史齊推女,適隴西李某。……先生詰之,不伏。乃命追阿齊旨”。夫妻之間,丈夫稱呼妻子也可如此稱呼,這個也是從古傳承下來的,例如《酉陽雜俎》中記載了魏韋英卒後,妻梁氏嫁向子集。嫁日,英歸至庭,呼曰︰“阿梁,卿忘我耶”?《舊唐書-卷一O一-辛替否傳》,辛替否在給睿宗的奏折中有︰“昔陛下為皇太子,在阿韋之時……”《舊唐書-卷九二-韋安石傳附從祖兄子巨源傳》中有︰“于是太平公主矯為陳謨,上官昭容紿草遺詔,故得今上輔政,阿韋參謀……以阿韋臨朝,以韋溫當國”。

    另外,唐代婦女嫁人後,一般被尊稱為夫人,但是前面所貫姓氏為女子姓氏,例如《唐國史補》寫道︰“苗夫人,其父太師也(苗晉卿),其舅張河東也(張嘉貞),其夫延賞也,其子弘靖也,其子婿韋太尉也”。又如《朝野僉載》卷一,杭州刺史裴有敞疾甚,令錢塘縣主簿夏榮看之。榮曰︰“使君百無一慮,夫人早須崇福以禳之。”崔夫人曰︰“禳須何物”。再如《北夢瑣言》卷八︰張褐尚書典晉州,外貯所愛營妓,生一子。其內甦氏妒忌,不敢取歸……甦夫人泣而謂諸子曰︰“誠有此子,吾知之矣”。而正史如《舊唐書》中亦多有此記載,例如《舊唐書-卷一六六-元稹傳》中亦有記載︰“其母鄭夫人,賢明婦人也,家貧,為稹自授書,教之書學”。《舊唐書-卷一七一-李渤傳》中稱呼崔發的母親為“韋夫人”︰“逢吉等奏對曰︰‘崔發凌轢中人,誠大不敬。然發母是故相韋貫之姊……韋夫人號哭,對中使杖發四十,拜章謝恩,帝又遣中使慰安之”。而《新唐書》,中亦復如此《新唐書-卷七七-後妃傳上-昭德王皇後傳》︰“將葬,後母國鄭夫人請設奠,有詔祭物無用寓,欲祭听之”。《新唐書-卷一六三-柳公綽附傳》︰“山南曾祖母長孫夫人年高無齒,祖母唐夫人事姑孝,每旦,櫛縱笄拜階下,升堂乳姑,長孫不粒食者數年”。而未見從夫姓稱呼者也。

    說了這麼多,才發現還沒有講到當時的自稱。當時的男子多自稱為“某”,也有謙稱“僕”的,稱呼就比較多了。而女子除了像後來的女子那樣謙稱為“奴”外,更多的是自稱為“兒”,

    在唐代,只有宰相才被稱為“相公”,而不像後來那樣用的普遍;中書省和門下省的官員相互之間稱為“閣老”;刺使被尊稱為“使君”;縣令的尊稱為“明府”;至于縣丞等則被稱為“少府”。而他們都常被尊稱為“明公”。

    另外,看看唐代官場中的相互稱呼和百姓見了皇帝或官員的稱呼,就感到那時人們間的關系遠較明、清時代更加平等

    在唐代,“大人”只是作為父親的尊稱,並不用于稱呼地位高于自己的官員,而且下級官員見了上級官員或者百姓見了官員,也並不像後世那樣奴顏婢膝。當時,對于官員的稱呼普遍是呼其官職的,除非是相熟之人可稱其“行第”。宰相見了一個刺使會自稱為“某”,而稱呼此刺使為“某刺使”或者是“某使君”,而這個刺使對宰相的自稱亦是“某”,同樣,這個刺使治下之民稱呼這個刺使,也是“某刺使”或者是“某使君”,而刺使對百姓的自稱亦同百姓對刺使的自稱——“某”。

    例如,像郭子儀這樣地位的人,對給他家修牆的工人講話時,自稱為“某”,而工人回話是也自稱為“某”。

    同樣,對于一個侍郎,無論是其長官或是其下級以至于百姓,俱呼其為“某侍郎”,而對于大理寺卿即使是在獄中待審的囚犯,也是稱呼其為“某卿”,例如,張文為大理寺卿的時候,獲罪的人都說︰“張卿所罰,不為枉也”。即使在公堂之上,百姓若是男子也是自稱為“某”,而女子亦自稱“兒”同常時一樣,例,《開元傳信記》中記載,裴寬審案,曾接到狀紙,為兩女子爭貓,其狀紙雲“若是兒貓,即是兒貓。若不是兒貓,即不是兒貓”,這狀紙也可為一笑。

    唐代官員有自稱為“卑官”者,但記載中很少見。《大唐新語》卷三有拾遺王求禮謂欽望說︰“卑官貧迫,奈何不使其知而欺奪之,豈國之柄耶?”

    另外,百姓見了皇帝,也同百官一樣自稱為“臣”,這可見于明皇逃難時和一蓍老的對話,以及德宗出巡時與一農民之對話

    比較奇怪的是唐代對于“殿下”一詞的使用,這個詞似乎只是使用在太子身上,而對諸王沒有見到過使用。

    然而,自三國時期以來,歷經晉、和南朝的宋、齊、梁、陳,以及北朝諸朝,“殿下”一詞都可以使用于諸王身上。而隋更是以規定的方式確立了這個稱呼,《隋書》“諸王言曰令,境內稱之曰殿下。”

    唐承隋制,難道殿下的用法一下子會做出和前諸朝這麼大的改變?

    在唐朝,帝王將相對自己的親人的稱謂與其他朝代亦不一樣。比如,唐朝皇帝自稱為“朕”,有時候也用“我”或者“吾”。對兒子的稱呼,親昵一點則可叫小名,平時可叫他的名或者稱呼其排行,如九郎之類,對自己的姑姑等女眷,會與民間老百姓一樣稱呼。

    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古代稱呼多為明、清兩代的稱呼。從唐代到明朝、清朝,中國的稱謂有著很大的改變,唐朝的稱呼甚是有趣。

    在中國民間,夫妻之間常互稱“老公”、“老婆”。相傳此稱呼最早便出現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了。

    唐朝有位名叫麥愛新的人,考中功名後嫌棄妻子年老色衰,便想另結新歡。但老妻畢竟照顧了自己大半輩子,直言休妻太過殘忍。于是寫了副上聯故意放在案頭︰“荷敗蓮殘,落葉歸根成老藕。”給為他整理書房的老妻看。妻子看了後,提筆續寫下聯道︰“禾黃稻熟,吹糠見米現新糧。”麥愛新讀了妻子的下聯,很是慚愧,便放棄了休妻的念頭。

    見丈夫回心轉意,麥愛新的妻子又寫道︰“老公十分公道。”麥愛新亦揮筆續寫道︰“老婆一片婆心。”“老公”“老婆”也就這樣在民間叫開了。

    在唐朝,帝王將相對自己的親人的稱謂與其他朝代亦不一樣。比如,唐朝皇帝自稱為“朕”,有時候也用“我”或者“吾”。對兒子的稱呼,親昵一點則可叫小名,平時可叫他的名或者稱呼其排行,如九郎之類,對自己的姑姑等女眷,會與民間老百姓一樣稱呼。

    姬水客在《唐代稱呼漫談》一文中提到︰皇帝稱呼自己的姑姑等女眷,會像民間一樣呼為“姑”、“姊”等。《李德裕全集校箋》收載李德裕為唐武宗寫的《賜太和公主敕書》中有︰“姑遠嫁絕域,二十餘年,跋履險難,備罹屯苦,朕每念于此,良用惘然……想姑見舊國之城邑,能不銷魂,望漢將之旌麾,必當流涕……”。

    而皇帝在稱呼其叔伯及兄弟時,常常將封號貫于稱呼之上,《朝野僉載》卷三有︰騰王嬰,蔣王惲皆不能廉慎,大帝(高宗)賜諸王,名五王,不及二王,敕曰︰“騰叔、蔣兄自解經濟,不勞賜物與之”。《酉陽雜俎》卷十二︰上(明皇)知之,大笑,書報寧王︰“寧哥大能處置此僧也”。又如,《因話錄》中載︰寧王對御座,噴一口飯,直及龍顏。上曰︰“寧哥何以錯喉。”

    皇帝稱呼子佷輩,常用其封號加上行第以呼之,例如,元稹之《連昌宮詞》自注有雲︰念奴,天寶中名倡,善歌。每歲樓下宴,累日之後,萬眾喧隘。嚴安之、韋黃裳輩闢易不能禁,眾樂為之罷奏。明皇遣高力士大呼于樓上曰︰“欲遣念奴唱歌,二十五郎吹小管逐,看人能听否”?二十五郎者,章懷太子男王守禮之子嗣王承寧也,明皇之從佷。

    太極宮建于隋初。隋稱大興宮,唐睿宗景雲元年(710年),改稱太極宮。因其為唐京的正宮,故又稱京大內。唐太極宮實際上是太極宮、東宮、掖庭宮的總稱,位于唐長安城中央的最北部。據考古實測並參考文獻記載可知,宮城東西寬2830.3米,南北長1492.1米。其中掖庭宮寬。702.5米,太極宮寬1285米,東宮寬832.3米,是一東西長,南北短的長方形。宮城的北牆即是外郭城的北牆的一部分,西牆則與今西安城的西城牆在同一直線上,其南段為西安城西牆的北部所壓;南牆則在今西安城內西五路以南80米處,今之“西五台”恰在宮城南牆之上;東牆的位置在今西安城內革命公園的西端,向北經尚平路一帶。宮城南面隔橫街與皇城相望,北面為’西內苑,東牆外為興安門街,西牆外為芳林門街,宮城中太極宮、東宮、掖庭官南北宮牆長度“相齊”,即南北宮牆長度相同。wwW ,ybdu。Com

    宮城城牆為夯土板築,牆壁高三丈五尺(合10.3米),牆基寬一般在18米左右,只有東城牆部分的寬度是14米多。這比較外郭城高一丈八尺(合5。3米),牆基寬9米一12米來看,構築得更為堅固高大。

    太極宮東、西、南、北四面共開有十個城門。其中南面開有三個城門,中為承天門,左永安門,右長樂門;西面和北面各開有二個城門,西為嘉猷門、通明門,也是掖庭宮的東門;北為玄武門、安禮門;東面通向東宮只開有一個城門,名通訓門,也就是東宮的西門。東宮南北尚開有四個城門,南面二門,為廣運門、重明門、永春門;北面一門名玄德門。掖庭宮因為宮女所居,故只開東西門,不開南北門,西面門只稱西門,無他名。

    在所有的這些城門當中,最重要的莫過于承天門了。承天門位于太極宮南牆的正中,門址在今西安城內蓮湖公園南側。據考古探測其東西殘存部分尚長41.7米,已發現三門道,中間門道寬8.5米,西側門道寬6.4米,東側門道寬6?4米,門道的進深為19米。門址底下皆鋪有石條和石板,建築極其堅固。門上有高大的樓觀,門外左右有東西朝堂,門前有廣三百步的宮廷廣場,南面直對朱雀門、明德門,寬約150米一155米的南北直線大街,位置十分重要。承天門為太極宮的正門,是封建皇帝舉行“外朝”大典之處。如元旦、冬至,設宴陳樂都在此處進行。朝廷遇有赦宥,或除舊布新,或接待萬國朝貢使者、四夷賓客,皇帝也要御承天門听政。像唐太宗冊李治為皇太子、睿宗即皇帝位、玄宗受吐蕃宰相尚欽藏獻盟書等,都在此舉行大朝會。承天門樓還是皇帝歡宴群臣之處。先天二年(713年)九月已卯,玄宗宴王公百僚于承天門,並向樓下拋撒金錢,讓百官爭拾。

    太極宮的北門玄武門,亦以其重要的政治、軍事地位稱雄當時。其地居龍首原余坡,地勢較高,俯視宮城,如在掌握︰是宮城北面的重要門戶。唐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票王李世民誅殺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的“玄武門之變”就發生在這里。貞觀十二年(638年),太宗李世民又下令,于玄武門置左右屯營,以諸衛將軍領之,其兵名之飛騎,後經不斷擴充,從百騎、千騎到萬騎,武則天垂拱元年改為左右羽林軍,因此,這里成了中央禁軍的屯防重地,也就成了歷次宮廷政變的策源地。神龍元年,張柬之翦除張易之兄弟、景龍三年(709年)太子李重俊剪除武三思、唐隆元年(710年)臨淄王李隆基翦除韋後等三次宮廷政變均發生在這里,這與左右羽林軍的布設以及爭奪禁軍主力的較量有很大的關系。當然,在平靜之時這里仍然是皇帝舉行盛宴、歌舞升平的重要場所。

    貞觀十四年(640年),太宗曾于玄武門宴群臣及河源王諾曷缽,“奏倡優百戲之樂”;唐中宗景龍三年(709年)二月已丑,中宗登玄武門樓觀宮女分朋拔河為戲,並“遣宮女為市肆,蠰賣眾物,令宰臣及公卿為商賈,與之交易,因為忿爭,言辭xx。上與後觀之,以為笑樂”。

    太極宮宮內布局也非常講究,嚴格按照古代宮室建築原則執行。宮內主體建築采用“前朝後寢”的原則,以朱明門、肅章門、虔化門等宮院牆門為界,把宮內劃分為“前朝”和“內廷”前後兩個部分。朱明門、虔化門以外屬于“前朝”部分,以內則為“內廷”部分。“前朝”部分又按照《周禮》“三朝制度”進行布局。以宮門承天門及東西兩殿為外朝,是“舉大典,詢眾庶之處”;以太極殿為中朝,是皇帝主要听政視朝之處,每逢朔(初一)、望(十五)之日,皇帝均臨此殿會見群臣,視朝听政。另外,皇帝登基,冊封皇後、太子、諸王、公主大典及宴請朝貢使節等也多在此殿舉行。它在長安三內諸殿中地位最尊。為行事方便,在太極殿的東側設有門下內省、宏文館、史館,西側設有中書內省、舍人院,為宰相和皇帝近臣辦公的處所,以備皇帝隨時顧問和根據皇帝旨意撰寫文書詔令。最後,以內廷地區的兩儀殿為內朝,是帝王與宗人集議及退接大夫之處。二儀殿因在禁內,只有少數大臣可以人內和皇帝商談國事,故舉止較為隨便,這里也經常是太宗歡宴大臣與貢使之處,太宗多次在此殿宴請五品以上官員,它是太極宮內第二大殿。“內廷”部分也就是“後寢”,在唐代即所謂“北人虔化門,則宮內也”。其中兩儀殿、甘露殿等殿院及山水池、四海池,為唐代皇帝進行日常統治活動及後妃居住的生活區。全宮在整個建築布局上仍然與整個長安城總體布局相一致,以中軸部位突出主要建築,承天門、太極殿、兩儀殿南北排列,處于全宮的中部,其他殿院與閣門分布于兩側,左右對稱;這就從建築布局手法上,突出了這些象征封建皇權統治的殿門的重要地位。

    太極宮是都城長安第一處大的宮殿群,有殿、閣、亭、館三四十所,加上東宮尚有殿閣宮院二十多所,整個構成都城長安一組富麗堂皇的宮殿建築。其中分布著許多著名的宮殿建築,太極殿、兩儀殿、承慶殿、武德殿、甘露殿、凌煙閣等等。除主要政殿太極殿、兩儀殿之外,甘露殿是皇帝在內宮讀書之處,也是第三大殿。武德殿,在隋代即較有名,它與東宮鄰接,隋文帝廢太子勇為庶人即在此殿宣詔,唐初李淵賜李世民居承乾殿後,又賜李元吉居武德殿,這更方便了他與太子李建成的勾通往來。先天元年(712年)李隆基即位之初,還曾在此殿听政,可見地位也不一般。’凌煙閣因功臣圖形于其中而有名,它是功臣的畫像閣。貞觀十七年(643年),太宗曾為長孫無忌、杜如晦、魏徵等二十四人圖形,表彰其政績以及輔弼之功。這就是所謂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其實唐代圖形功臣于此閣共有三次,除貞觀年間的一次外,代宗廣德元年(763年)七月,又為功臣郭子儀、李晟等畫像。到德宗貞元五年(789年)九月,總匯前代功臣褚遂良、李光弼等二十七人圖像,在前代的基礎上進行了新的遴選。第三次是在宣宗大中二年(848年)七月,繪唐初以來“堪上凌煙閣功臣”王蛙如、岑文本、李峴、馬周、馬遂等三十七人圖形,“立閣圖形,榮號凌煙”。圖形凌煙閣成為唐朝褒獎功臣的一種重要形式。現在陝西省麟游縣文化館還藏有宋人游師雄摹刻的唐凌煙閣功臣畫像殘石,從中可以看出當年大唐帝國的許多榮登此閣的名臣。

    太極宮的東西兩側分別為東宮與掖庭宮。兩宮面積均小于太極宮,為縱長方形結構,建于隋初。

    掖庭宮是宮女居住和犯罪官僚家屬婦女配沒人宮勞動之處。大致分三個區域,中部為宮女居住區,其中也包括犯罪官僚家屬婦女配沒人宮勞動之處。掖庭宮的北部為太倉,西南部為內侍省所在地。內侍省是宦官機構,所謂“內侍奉,宣制令”q),掌管宮中的一切大事小情。1978年5月,曾在西安城內西五台以西,距今西安西城牆240米處發現了唐“光化二年(899年)歲次已未六月癸亥朔二十七日已丑建”的《大唐重修內侍省之碑》,位置恰在原掖庭宮的西南,從而證明這里確曾是內侍省無疑。

    東宮為太子居住之處,亦稱chun宮、儲宮。從隋太子楊勇、楊廣到唐高祖時原太子李建成、後太子李世民及太宗時太子李治等都居住在這里

    東宮中的最主要宮殿為明德殿。隋時稱嘉德殿,唐初更名為顯德殿,武德九年(626年)八月九日,太子李世民在高祖李淵遜位後在此殿舉行登基儀式。當時太宗即在此殿听政,一直到貞觀三年(629年)四月,太上皇李淵由太極宮遷居大安宮後,太宗李世民才去太極宮中太極殿听政。另外,東宮中的崇文館也是一處非常重要的政殿。它建于太宗貞觀十三年(639年),本為皇太子讀書之處。唐代在此設“崇賢館學士”,以侍講宮中。崇文館又是唐代的貴族學校。唐制規定︰“崇文館生二十人,以皇族中緦麻以上親,皇太後、皇後大功以上親,宰相及散官一品功臣,身食實封者,京官職事從三品中書黃門侍郎之子為之”。另外,崇文館也是宮內秘籍圖書校理之處,是一個大型的皇家圖書館。

    太極宮是初唐政事活動的中心,高祖、太宗在這里君臨天下,成就了一代聖制,“貞觀之治”政令皆由此地發出,貞觀君臣論政的許多著名故事也都發生在這里。

    <font color=red>筆趣閣</font>已啟用最新域名︰www.<font color=red>biquge001</font>.com ,請大家牢記最新域名並相互轉告,謝謝!
投推薦票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加入書簽


本站強烈推薦給您以下精彩小說︰

本站所有內容均來源于網友網絡分享與轉載,本站不承擔任何責任!如不認同,請離開本站。

若本站無意中侵犯到您的權益或含有非法內容,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做出回應。

Copyright © 2012∼2018 www.luanhen.com 飄天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5008561號

XML︰1  2  3  4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