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color=red>筆趣閣</font>已啟用最新域名︰www.<font color=red>biquge001</font>.com ,請大家牢記最新域名並相互轉告,謝謝!</p>第十九回 梁慶之詳述過往 李如松誤信讒言 (五)
李如松就深刻的體會到了這一點,因為經過一個多時辰的激烈戰斗,他的部下戰死了四千多人,上下幾百個人都已經血染征跑。
www.biquge001.com李如松向眾兵將大喊道︰“這是我們最後的戰斗了,弟兄們!我們就算是戰死也要拉一個墊背才夠本,弟兄們為了我們能活的夠本,殺吧!”
剩下的兵將們深受鼓舞,加上他們自己再無退路,于是搏命沖殺。
蒙古韃靼的進攻被一次又一次打退,然後每一次都留下上百具尸首。
當然,這樣的打法,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李如松的兵馬損失也很慘重,轉眼間就剩下一百多人了,而蒙古的騎兵隊伍,看上去依然無邊無沿。
李如松決定搏命沖殺一次。他還是沖在最前面,現在他已經不再追求直搗黃龍的打法了,因為他沒有那樣追求的資本。他也沒有逃跑的機會,事實上他根本就沒打算逃跑。
李如松的冷艷劈風刀依舊鋒利無比,他的斗志依舊昂揚,直到一支暗箭射中了他握刀的手,另兩支支暗箭射中了他的前胸和腿。
李如松從馬上墜落下來,他立即爬了起來。這時候,他身邊已經有幾百個人圍攏過來,而那些跟他追擊的兵將也都所剩無幾並且被分割包圍了。
李如松的頭盔已經不知所蹤,他拎著他的刀一步一步,一瘸一拐的走向正在靠近的騎兵們。一個蒙古韃靼將領一聲令下,兩個騎兵一左一右向他沖來,李如松鎮定自若,揮動單刀迎敵,他一刀接住了左邊的馬刀,然後一閃身躲閃了右邊的一刀,但是,這一刀卻撕開了他的鎧甲,因為他的動作慢了。他立刻意識到人老不以筋骨為能的含義。這時候,左邊的那個人的刀又劈砍下來。李如松一側身閃過的同時,向那人的左肋刺出一刀,那人距他不到三尺,這一刀穩準快狠的刺入那個將領的身體,那人被一刀刺落馬下。
與此同時右邊的右邊的將領一刀橫掃而過,李如松低頭不及,被這一刀砍開了發髻,他再次抬起頭的時候已經披頭散發,可是這時候他的刀已經出手。
那個韃靼將領撥馬轉身之際,李如松的追身一刀刺入了他的胸膛。
蒙古韃靼的兵將們又慌了,因為這人身中數刀三箭卻依舊勇猛無敵。這時候幾個韃靼輕騎從前後左右四個方向同時向李如松砍來,李如松閃躲開其中的三刀,並且一刀刺死了一個馬上的將軍,可是他身後一人的長刀卻刺中了他的肩膀。李如松回身一刀將刺中他的人看落馬下。同時嚇跑了另外兩個人。
李如松轉身正要和蒙古韃靼兵將們再繼續戰斗的時候,一支箭射穿了他的胸膛,他看到了一個從背後穿過前心的箭鏃,他笑了,含著微笑向北方倒了下去。
他是整個軍隊中最後一個倒下去的。
他再次看到了閃爍著金光的渾河,他看到了渾河里自由自在的魚兒,他看到了渾河兩岸春暖花開草長鶯飛。一瞬間,他回到了二十多歲,那時候他和美麗的姑娘手牽著手漫步在家鄉的河邊,欣賞著無限的春光。他們雙雙看著對方含情脈脈的眼楮,然後兩個人的臉頰不斷靠近,然後他們甜蜜的閉上了雙眼……
此時此地,李如松卻沒有閉上雙眼,直到他倒下去也沒有閉上雙眼。因為他要見證蒙古韃靼的北撤。
一代名將李如松,就這樣在疆場壯烈殉國!
蒙古韃靼的將領們見到最後一個明軍將領倒下去,都長出了一口氣,他們並不知道這場伏擊殺死的是曾經大敗倭寇而威震東北亞,青史留名的一代名將李如松。
蒙古韃靼的將領們一字排開,一個披著虎皮的主將躍馬而出,對眾人說︰“咱們低估了這些明軍兵將啊!李平胡的什麼密報根本就是胡說八道。”
他旁邊一個偏將說︰“看起來這應該是明軍的先鋒部隊,他們都這麼能打,那麼明軍主力一旦出現,後果不堪設想啊!”
主將點點頭,撇著嘴說︰“哎!白白浪費咱們精心設計的計謀了,還讓那個長得像我帖木兒的勇士白白送死。原來我們費了這麼大的勁,就消滅了一支幾千人的先鋒部隊啊!”
他身邊的偏將說︰“我們總共陣亡了八千多人。”
主將帖木兒說︰“不打了,撤兵吧!”
部將們不解的問他︰“我們都打贏了,為什麼撤兵啊?”
帖木兒一臉的無奈說︰“我們全部落總共才幾萬人?一下子死了八千。你仔細想想,表面上我們打贏了這一仗,可是其實我們輸了,這麼個打法我們消耗不起。沒必要再打下去了。”
他的一個紅衣偏將突然指著李如松的尸體問︰“這個帶回去還是砍了首級帶回去?”
帖木兒說︰“我听說明朝有個叫梁慶之的,刀法特別好,我猜這人應該就是他。哎!我們一向敬重勇士,給他留個全尸吧。”
原來他誤認為李如松是梁慶之。
帖木兒說完便撥轉馬頭,正要撤退,突然聞听遠處馬蹄聲滾滾如雷,由遠及近沖過來一支萬余人的騎兵團,他們旗幟不鮮明卻各個都穿著明軍軍裝。為首一人手持一柄百斤的春秋大刀,威風凜凜,正是梁慶之。
這隊騎兵轉眼就沖到了和韃靼部落大軍的三里之外,韃靼主將帖木兒斬釘截鐵的大吼一聲︰“撤!快跑!”說完身先士卒帶隊向北方匆忙逃竄。兩萬多韃靼兵將扔下了族人的尸首,跟著帖木兒打馬揚鞭匆忙撤退。
梁慶之深知窮寇莫追的道理,他讓少部分騎兵象征性的追擊二十里,然後轉回頭打掃戰場。因為他見到滿地明軍的尸首,他感覺很悲痛,這樣的感覺和當初見到押運黃金的隊伍被全殲的場面是一樣的。
戰場上一片死寂沉沉,無形無影的風吹過原野,一片又一片碧草如波浪般蕩漾去遠方。渾河水依舊平靜的流淌,世界仿佛很快就遺忘了這場血腥的殺戮。
探子報告給梁慶之,方圓五十里內沒有發現李如松的中軍主力。此刻一種不祥的感覺襲上他的心頭,梁慶之手里的大刀突然掉落,他失魂般跳下戰馬,在戰場尸身中來回走,邊走邊尋找著什麼。
終于,在一片曠野上,士兵發現了一具身材高大的尸體,尸體披大將軍盔甲,身中致命一箭和數刀重創。一個兵卒將尸體翻過來,然後面帶驚慌的悄悄稟報梁慶之,梁慶之慌忙走過去,定楮細看,沉默良久以後,目光呆滯,兩行清淚滑過臉頰。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
梁慶之身後跟進的將領迅速圍了過來,所有人都認出了這具尸體,李如松的尸體。
梁慶之雙膝跪倒,看著李如松的尸體顫抖著說︰“將軍,我們來晚了!”
他身後的一眾將士們也都紛紛跪倒在地。
《明史》這樣描繪這場戰斗︰“土蠻寇犯遼東,如松率輕騎遠出搗巢,中伏力戰死。”
李如松戰死了,馬革裹尸而還,這是他最好的歸宿。他曾經在征伐倭寇時寫過這樣一首詩︰
提兵星夜到江干,
為說三韓國未安。
明主日懸旌節報,
微臣夜釋酒杯歡。
春來殺氣心猶壯,
此去妖氛骨已寒。
談笑敢言非勝算,
夢中常憶跨征鞍。
斯人已去,將軍跨馬揚鞭,馳騁疆場的雄姿,跨越四百年時空,依稀闖入人們的記憶中,讓人們依舊充滿敬意。
李如松戰死了,誰來幫助梁慶之尋找那麼多黃金和《天書神冊》呢?誰來揭開八百條人命的謎案呢?遼東的亂局又該如何收場?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font color=red>筆趣閣</font>已啟用最新域名︰www.<font color=red>biquge001</font>.com ,請大家牢記最新域名並相互轉告,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