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最新域名︰
www.biquge85.com ,請牢記本域名並相互轉告!
第352章 何謂“春秋決獄”
李然、孫武和葉戌同時朝鄧析再行一禮,鄧析也是頗為坦然的受了。
www.luanhen.com
“這里還有析和子產大夫數次申辯過程的紀實三十三篇,再輔以這一整車的《竹刑》,可謂已是相當齊備。屆時諸位可摘抄適于當下葉邑的條文,並公之于眾!”
李然是立即感激言道︰
“多謝先生不吝賜教!然另外還有一不情之請,便是想請先生成為葉邑的司寇,並許以刑罰之大權!先生亦可以此為機,繼續完善《竹刑》。還請先生萬勿推辭。”
鄧析聞言,知自己得此大任,也是顯得極為興奮︰
“明公言重了!析不才,但亦有大願。析今日能得遇明主,必不負明公之志,亦不令百姓們失望!”
李然得此大賢相助,不由欣喜說道︰
“我等今日前來,本就是有意請先生出山!今得先生息梧葉邑,我等皆感激不盡!”
這是當然的,鄧析既能在葉邑大展拳腳,那還有什麼理由不出山呢?
于是,他令小童是當即帶上《竹刑》,並與三人是一起來到了葉邑。
孫武又命人宣于各處鄉邑,令百姓們都知曉了葉邑是來了一名新的司寇,統管葉邑上下的大小刑事糾紛。
而鄧析自從成為司寇之後,其第一個措施,便又從逃至葉邑的沒落貴族、以及本地的一些鄉紳,丘長大族,篩選一些人出來,這些人皆被稱為“听獄者”。
由于這些人本都是略微讀過些書,懂些義理之人,所以鄧析的做法是,一旦有案件陷入難斷之時,便可直接拋開律法,直接由他們這些人來引經決獄,投票來決定此人是否有罪。(所以後世也稱之為“春秋決獄”)
而這一新奇的舉動,讓孫武和葉戌都有些摸不著頭腦,因為這對他們而言,可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所以,對此皆感到十分的困惑。
但是李然作為一個未來人,對這一舉措卻是極為熟悉。因為,這可不就是所謂“公民陪審團”的雛形嗎?!
當然,鄧析之所以任用的都是一些“讀書人”,這完全是由于時代的不同,現實中這些野人、流民,由于他們本身沒有什麼思辨能力,所以其對于是非的判斷力肯定是會差那麼一些,也更容易“听風便是雨”,不具有更為理性的思維。
所以,暫時不能吸納這些人進入“公民陪審團“也實屬無奈。
而那些落魄的貴族,以及一些鄉紳,丘長,進入這個群體。一方面,是因為這些人多多少少都是讀過些書的,知曉“大義”,對于是非的“標準”有著一定的共識。
而另一方面,由于落魄的鄭國貴族可以代表流民的利益,而地方上的鄉紳,丘長則是可以代表本地人的利益。
所以,也能夠更好的權衡“本土”和“外來”之間的矛盾。使之有了能夠互通有無的溝通渠道。
而最有意思的是,由于鄧析的這一番鼓動,一時之間,葉邑的大街小巷,全都充斥著類似當初鄭邑一般的“兩可學說”,大家都在學著鄧析的樣子,在那“辯論是非”。
鄧析所謂的“兩可說”,就是對于同一件事,由于對立雙方互相制約的原因,可以在雙方各自身上都引起互相矛盾的反映。
而在這樣的一種氛圍烘托下,也就此是激起了公眾對于是非曲直的熱議討論。使民眾在大多數問題上都達成了一種共識。
從而也使得“听獄者”可以針對某些難以決斷的案件,做出更為公正的判斷。
終于,在鄧析的這些刑民並舉的措施之下,這些流民也立刻是被安定了下來,
流民的事情處置妥當,李然便是迫不及待的召集孫武和葉戌前來商討,該如何面對鄭國的亂局。
正如孫武之前所說,無論如何,也要先解一解子產大夫所面臨的困局。
孫武當即說道︰
“先生,如今各國內亂驟起,根本無暇顧及鄭國這邊,即便是晉國,自己尚且都難以自保,就更不可能前來干預鄭國之事了。所以,眼下只能是由我們自己了!”
李然沉吟片刻。
“這段時日我不問世事,心亂如麻。長卿,你有何想法?”
孫武回答道︰
“先生,武以為,眼下可以以葉邑為根基,由武來發布討鄭檄文,動員流民和百姓入伍,並以清君側、平定鄭國內亂的名義,發兵鄭國,要求鄭伯徹底平反祭氏,安定朝局,並且要求其交出其禍首豎牛!”
李然點了點頭,覺得孫武言之有理。
“長卿,這是你所擅長的,那便由你來全權處理此事!”
孫武拱手道︰
“先生,武不告而為,實屬罪過,之前武便一直在著手此事。流民初來之際,武便已經拉攏起來一支兩千的隊伍,之後流民安定,又先後是聚起了兩千人,加上本來鎮守葉邑的部曲,待發了檄文,就此拉起萬余人的義軍當並非難事!”
李然聞言,不禁是玩笑道︰
“長卿倒是未卜先知,料事如神吶?!如此做的極好,又哪里算得上是什麼罪過?只是這萬余人……”
一萬多人馬,自然是不能全部派出的,還需得有些防備留守的力量。
孫武顯然知道李然所擔憂的,于是立馬又是抱拳說道︰
“兵不在多而在于精,武這段時間自當擅加操練,令其皆能以一當十。更何況,鄭國如今正值紛亂之際,屆時定然還有不少人會投奔我們!”
孫武的意思是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如今鄭國本來就軍心不穩,到時候必然還會有不少降卒前來投誠。
所以對于孫武這邊來說,他根本就不擔心征討鄭國的勝敗。在他看來,只要他們揮舞的大旗足夠正義,便足夠令鄭國百姓們信服,那他們就是無敵之師!
李然聞言,不禁是點了點頭,甚是贊許的回道︰
“嗯,長卿此言甚是有理。長卿的這一番‘廟算’,可謂是精闢。”
“不過……現還有一事,卻是令武極為煩惱。武左思右想,亦是束手無策。只因這新兵雖是易得,卻沒有足夠的銅石可供冶煉兵器。換言之,戰備所需一應兵器卻還是遠遠不夠啊!”
李然眉頭一皺,知道這的確是個大問題,葉邑附近沒有銅礦,且銅器也不多。而且其他地方的銅石開采一般都掌握在其他各個大國的手中。可以說,銅作為當時最為重要的戰略資源,確實是不好獲取。
而兩軍交戰,若是有一方甲冑不全,兵械奇缺,那必然是要吃大虧的。
這事如此棘手,也難怪孫武會為此而發愁。
而李然亦是一籌莫展,一時間也想不出什麼解決辦法來。
就在這個時候,門外下人來稟,說是鐘離有人前來報喪。
听到“報喪”二字,李然心中一沉!也已然是大概猜出了何事,便當即是召見來者。
很快,一名貌約剛剛弱冠的年輕人便是被領了進來。只見此人頗有一股子的沉穩之氣,眉目間有些許的豪氣,只見他穿著一身素衣,此刻跪拜在地,說道︰
“奉家父之命,特來葉邑報喪。我主楚王熊圍已薨于乾溪!”
對于這個結局,李然其實早有預料。但此刻听到,卻還是渾身不由的一怔。
回想起和楚王熊圍相處的一幕幕,不禁令他是唏噓不已。
待過得半晌,這才是緩過神來,並是起身上前將此人扶起︰
“公子請起,不知公子該如何稱呼?”
那名年輕人站起身來,並是躬身作揖回道︰
“在下範蠡,乃鐘離縣尹之子。”
“啊?範蠡?”
李然听到這個名字,顯得十分驚訝。
只因這個名字,在悠悠歷史長何之中,實在是那麼的光彩奪目,不由得他不知曉。傳說這歷史上的範蠡,不但有神鬼不測之機,激流勇退之智,還被後世尊為商人之鼻祖!
注︰
“听獄”制度其實是周朝的國策,也是周朝“以人治國”的基本體現。大致類似于其實類似于“陪審團”。但是春秋時期的“陪審團”一般都是身份比較高的人,甚至是國君親自下場。
譬如《曹劌論戰》中,被曹劌稱之為“忠于職守,可以一戰”的就是魯莊公的“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又譬如《墨子》中,直接言明︰“王公大人蚤朝晏退,听獄治政,此其分也。”所以,春秋時期的“陪審團”大都是“王公大人”們做出決斷的。
而小說中,鄧析所開創的“听獄者”,則可視為對于春秋時期“听獄制度”的拓展和延續。
也更類似于現在的“公民陪審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