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最新入庫全本精品總排行榜  

第244章 請君入甕

投推薦票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加入書簽

作品︰我的姐夫是太子 | 作者︰上山打老虎額


 熱門推薦: 雪鷹領主 完美世界 武極天下 星河大帝 傲世九重天 我的貼身校花

    第244章 請君入甕

    楊榮好奇于張安世為何突然上這一道奏疏,而且還寄望于廷議討論。www.luanhen.com

    依著他對張安世的了解,這肯定不是張安世的一時興起。

    這家伙精著呢。

    就在他還想追問的時候,此時,宦官道︰“陛下宣諸公覲見。”

    于是眾人魚貫而入。

    到了崇文殿。

    朱棣已經升座,他此時環顧四周,一聲不吭。

    眾人站定後,解縉先出班道︰“陛下,今日廷議所議,乃張安世廢鈔鑄幣疏。”

    廢鈔是個極敏感的話題。

    朱棣有點無語于,這違背祖宗的決定,張安世居然沒有事先和他商議。

    而張安世的奏疏,居然立即便被文淵閣那邊要求進行廷議。

    如此一來,反而顯得被動了。

    越是大事,越不該進行廣泛的討論,朱棣懷疑這是文淵閣有人希望如此。

    于是朱棣深深地看了解縉一眼。

    解縉卻是一副人畜無害的樣子,等候朱棣發落。

    朱棣只好道︰“準。”

    此言一出,解縉便看向張安世,道︰“安南侯素知經濟之道,此番廢祖宗之制,卻是為何?”

    他看上去是作為主持廷議,表現得公平,卻先定性了一個廢祖制的大帽子。

    一下子,百官了然,解公對這廢鈔十分反感。

    張安世笑了笑,出班道︰“大明寶鈔,日益貶值,百姓已經不願接受,陛下,在臣看來,寶鈔已形同虛設了。”

    朱棣沉吟著,沒有說話。

    解縉微笑道︰“諸公有何高見呢?”

    便有人站了出來,道︰“陛下,解公,大明寶鈔,洪武八年,太祖高皇帝設寶鈔提舉司,立鈔法,印制寶鈔,此祖宗法度,豈可輕易廢弛?寶鈔而今確實弊病重重,卻非太祖高皇帝之過,實乃近年濫印的緣故。臣以為,與其廢寶鈔,不如減少濫印……這才是正途。“

    朱棣依舊默不作聲,皇帝在這個時候,一般不會發表任何建議,哪怕他有自己的想法,都是先讓大臣們吵一吵再說。

    解縉依舊面帶微笑地看向張安世︰“安南侯以為呢?”

    張安世道︰“破而後立,現在寶鈔的問題,不在于發行了多少,未來是否濫造,而在于失去了信用。”

    此言一出,先前那人勃然變色,厲聲道︰“安南侯,你怎可說這樣的話!破而後立,你這是要破祖宗之法嗎?這要置我大明太祖高皇帝于何地?莫非你還要說,太祖高皇帝,失信于天下嗎?”

    儒官們永遠都是這樣。

    一言不合,他就給每勖弊印br />
    絕大多數時候廷議,明明在討論具體的事務,可討論到最後,就成為了所謂的大是大非的問題了。

    張安世一時無語,心里只想入他娘。

    眾人開始竊竊私語。

    解縉目光炯炯的看著張安世,似乎對張安世戰五渣一般的口才,有些遺憾。

    “不妨就請安南侯,將話說完吧。”此時,有人出班,平靜地道。

    說話的,竟是楊榮。

    眾人見是楊公開口,便都沉默。

    楊榮道︰“今日所議的,乃是國計民生,洪武期間,制度也有過廢弛,難道是太祖高皇帝否認自己嗎?太祖高皇帝所立法度,無外乎既是為江山社稷,為我大明長治久安,為蒼生黎民。”

    “有此宗旨,才是太祖高皇帝的本意,尊其本意,便是遵守祖宗成法,若是拘泥于細枝末節。卻枉顧太祖高皇帝的本意,反而是南轅北轍。”

    眾人便不由地看看解縉,又看看楊榮。

    解縉臉色微微一變,嘴角依舊含笑,卻道︰“楊公所言,頗有道理。安南侯,請細講吧。”

    張安世道︰“當今市面,朝廷的寶鈔軍民百姓們不願接受,因此市面上所流通的銅錢、白銀,卻大多成色不一,甚至據我觀察,這元朝的時候銅錢,竟也沿用迄今。白銀的交易,更是繁瑣,有人交易白銀,竟還要隨時帶著剪子,從這銀餅上剪下相應的銀子上秤,這才完成交易,不但大大耗費時間,而且也十分繁瑣。www.luanhen.com

    “再者,這銀子的成色不同,有的含有大量的雜質,有的卻是純銀。這又給交易帶來了巨大的麻煩。若是以往,大明的金銀交易,大多只局限于土地的買賣。而如今,商品日益增多,這樣的交易,對工商的發展,必然不利。正因如此,針對眼下幣值紊亂的情況,必須進行更改,貨幣乃一切的基礎,若連貨幣都無法做到統一,對朝廷和百姓,都沒有好處。”

    張安世說罷,百官多數依舊還是沒有動容之處。

    說實話,他們覺得眼下這樣,沒什麼不好的,大家習慣了。

    現在又是廢鈔,又是鑄幣,實在麻煩。

    朱棣听到工商二字,稍稍有些動容,這時他才徐徐開口︰“如何鑄幣?”

    顯然,張安世對于今日的廷議,早有了全面的準備,于是道︰“臣已請人鑄了一些樣品,還請陛下過目。”

    張安世取了十幾個樣品出來,送宦官,宦官轉送朱棣御案前。

    于是在朱棣的御案上,便擺著十幾種貨幣。

    制式統一,有一枚刻了一兩的金幣,上頭有戶部奉旨印制的字樣,下頭還有一行小字,聯合銀行承制,中間無孔,而這圓幣的正中,則凹凸有致地雕了一條金龍。

    與此同時,還有幾乎相同樣式的銀幣一兩,以及五錢、兩錢、一錢,還有銅幣一錢等等的制式。

    所有的幣種,制式都統一,一樣大小,哪怕是不同價值的銀幣,也是一樣的份量,唯一不同的,可能只是含銀量的分別。

    最重要的是,這雕工很是精美,而上頭雕刻的圖案,卻是不同,如這金幣是一條金龍,到了銀幣一兩,則成了麒麟,此後為斗牛、虎豹等等。

    朱棣撿起這玩意,把玩在手里,帶著幾分興致道︰“這棲霞的匠人,所制的圓幣,倒是有幾分意思。”

    張安世道︰“臣以為,用這樣的貨幣暢行天下,如此一來,對于朝廷,可大大的減少損耗,而對于百姓,也提供了大大的便利。”

    損耗二字,頓時讓朱棣明白了什麼。

    稅賦是有損耗的。

    損耗是什麼意思呢?除了糧賦的損耗之外,金銀的損耗也很嚴重。

    因為百姓們所繳的稅收,往往貨幣不統一,成色也不同,官府為了確保自己能收到足額的稅收,往往會將百姓所繳納的白銀、銅錢,往多里算。

    你說你這是五兩銀子,可我這秤……分明是四兩八錢啊,你說你在家秤的數目確實沒錯,難道官府的秤,不如你家的秤?

    再有,你這銀子成色不對,里頭這麼多雜質,等官府熔煉成元寶,押解京城的時候,只怕你這五兩銀子,最後只剩下四兩五錢白銀了,到時本官如何向朝廷交代?

    這只是針對百姓的多征。

    除此之外,還有地方州縣,以及各處衙門,入庫金銀,其實也是一樣,他們絕不會對朝廷說,我向百姓多征了,而是說,自己按照朝廷的規定,征收了多少。

    可是呢,征收來的金銀,我進行了熔煉,結果……發現百姓們良心大大的壞,征收來的金銀,雜質太多,明明我征了一千兩銀子,可結果呢,一熔煉,就成了八百兩。

    當然,八百兩算是良心的,因為根據一些地方志的記載,熔煉金銀所產生的火耗,一般州縣的火耗,每兩達二三錢,甚至四五錢。偏僻的州縣賦稅少,火耗數倍于正賦。

    現在大明當然是以糧稅為主,可是金銀的稅賦也有不少。

    而且張安世認為,將來商稅必然要開始統一的征收,若是照這些人這樣的玩,表面上,太祖高皇帝在的時候,將稅賦定的極低,可實際上,天下軍民百姓的稅賦卻是十分沉重。

    借著這貨幣不統一的方式,直接導致原本征收十兩銀子,卻讓百姓不得不承擔十五至二十兩銀子的賦稅,而朝廷按理該收到十兩銀子吧,也不對,最後入庫的,可能只剩下六七兩,甚至三四兩。

    你問他,他就說他愛護百姓,不忍因為百姓的金銀不純,而苛責百姓。

    這等于是兩頭都吃,吃完上家再吃下家,怎麼都有理。

    朱棣眯著眼,此時心里已了然了。

    若是貨幣統一,而且所有的貨幣,都采用這樣的制式,如此一來,就是該多少是多少了。

    顯然就這一點,就足夠朱棣心動了,便道︰“嗯……此策,朕看很好,可以試行。”

    可百官听到了損耗二字,心里就猛然咯 一下。

    當初許多人沒有反應過來。

    可如今,算是回過味來了。www.biquge001.com

    火耗。

    這火耗,還有糧稅的損耗,幾乎是地方官最大的財源,而且是合理合法的。

    後世有一句話,叫做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絕對不算夸張。

    因為你若當真是清官,單單靠這個,在一個較為富庶的州縣,拿十萬兩銀子,還真大有可能。

    而這已算是十分廉潔,兩袖清風,甚至可以做楷模了。

    如若不然,靠著各地州縣那點俸祿,一到逢年過節,京城里各家的府邸,從天下各州縣源源不斷的送來的冰敬和炭敬,又是從哪里來?

    人家這是巴結京官的,拿個幾兩幾十兩,必定是送不出手的,而且要送的,也不是一個兩個。

    這等情況,早就從元朝開始,成為定例了。

    屬于那種,你送了,大家不會高看你一眼,但是你不送,大家會不免嘀咕,這個人好奇怪,怎麼這麼沒有禮貌?

    即便太祖高皇帝的時候,這樣合理的損耗還有冰敬和炭敬也依舊絡繹不絕,因為這已經超出了貪墨的範疇,人家屬于合理合法。

    就好像空印案一樣,每一個都這樣做,每一個人都覺得有道理,你挑不出任何毛病反對他,且每一個人,都有苦衷,可你太祖高皇帝突然掀了桌子,你說你朱元璋壞不壞吧。

    解縉不禁詫異地看著張安世,他面色古怪,甚至有點懷疑,張安世這個家伙,是不是瘋了。

    他這是想找死嗎?

    楊榮目光沉著,觀測著每一個人的反應。

    許多人已露出了怒色了。

    畢竟……州縣官是朝廷和百姓兩頭吃,可他們吃的卻是州縣官,可現在,你張安世砸我們的鍋?

    眾人一時間沒有吭聲,可殿中的氣氛,驟然之間冷了下來。

    解縉眼里帶笑,他對此求之不得呢!

    這張安世已經膨脹到了這個地步,真以為,可以和全天下作對嗎?

    這豈不成了第二個董卓,非要找十八路諸侯討伐,是吧?

    太祖高皇帝,只怕膽魄也不過如此。

    朱棣的目光在眾人的臉上掃視而過,似乎也意識到了什麼,他手撫案牘,道︰“今日所議,暫且作罷,文淵閣諸卿留下,各部尚書留下,張安世留下。”

    這麼一個廷議,居然果斷地被朱棣踩了剎車。

    百官臉色都極不好看。

    收益本是固定的,每年能有多少冰敬、炭敬入賬,都可根據一個人的官位高低,算出個大概來。

    可問題就在于,一旦砸了鍋,自己的宅邸置辦了,各房的妾也已經納了,奴婢也買了這麼多,車馬還有族里的各種開銷,都是照著自己的收入來匹配的。

    這個財源若是斷了,就真的要吃土了。

    這真比空印案還狠,這是教人餓肚子的問題。

    眾臣無言,只是滿臉烏雲地沉默著,而後行禮,告辭而去。

    留下來的,無外乎是朱棣最信重的幾個大臣。

    朱棣站起來,背著手,來回踱步,隨即卻是抬頭看一眼夏原吉,道︰“夏卿家乃戶部尚書,給朕說句準話吧。”

    夏原吉苦笑道︰“陛下,不可如此。”

    他簡潔有力。

    朱棣臉色冷然︰“夏卿認為……此策不通嗎?”

    夏原吉道︰“任何國策,想要貫徹,都要天下官吏能夠上下一致。照安南侯所言之法,對國家確實有莫大的好處,對百姓也有莫大的好處。可臣認為,若要實施,必定舉步維艱。”

    夏原吉頓了頓,又道︰“臣之所言,乃肺腑之詞,絕無私念。其實安南侯所言之法,戶部並非沒有人有過這樣的念頭,可實際上……根本行不通。”

    他沒有一句是敷衍,都是大實話。

    朱棣卻是沉著臉道︰“只要對你們有好處,才可貫徹執行,是嗎?但凡沒有好處的,那麼就寸步難行,這樣長此以往,則朝廷的稅賦越來越少,百姓繳納的稅賦也越來越沉重。十年、百年之後……再大的駱駝,也是要被壓垮的。”

    所謂道德滑坡,其實王朝興衰,也是一種滑坡,因為掌握了國器的人,會自覺地維護自己的利益。

    就如朱棣所言,一次又一次,拒絕執行對他們不利的國策,可每一次,對他們有利的旨意,卻都能得到充分貫徹,如此一來,形勢對他們越來越有利,直到他們的財富和地位越來越膨脹。可與此同時,朝廷的財政必然出現巨大的虧空,百姓也會因為這種合理合法的侵佔變得日益難以生存。

    最終的結果就是,進入下一個輪回。

    夏原吉並非是一個贓官,甚至他為人還不錯,而且已算是忠誠了。

    而他同時也保持著清醒,之所以不肯松口,是因為他認為若是這樣實施,只會造成人心浮動,而且肯定無法貫徹下去。

    與其像王安石這樣折騰一番,最後又回到老樣子去,還不如不折騰,不是還可以繼續唱歌繼續舞嗎?好歹還有至少一百年的太平日子呢!

    解縉在旁道︰“陛下,這是人心,若是人心向背,社稷怎麼能安穩呢?”

    朱棣頓時臉色更沉了幾分,厲聲道︰“誰的人心?”

    解縉訥訥不言。

    朱棣道︰“這樣的大事,本就不該先進行廷議,難道文淵閣沒有察覺出其中的隱患嗎?為何票擬中要開廷議公論?”

    這個時候,解縉自是不遲疑,連忙拜下,叩首道:“是臣一時失察。”

    朱棣冷哼一聲,道︰“諸卿沒有其他的看法嗎?”

    說罷,他目光一轉,落在一個人身上︰“金忠,你來說說看。”

    本只想一直默然到告退的金忠,極不情願地站了出來道︰“臣只知兵。”

    朱棣瞪他一眼道︰“你不是還會看相?來,你看看你自己的,能有幾年陽壽?”

    金忠︰“……”

    到了這個地步,金忠覺得自己躲不過去了,只好道︰“既然對國計民生有好處,只要陛下效仿太祖高皇帝,那便干就是。阻力重重是肯定的,可正因為有阻力,想要做一番大事業,立功立德,豈有容易的道理?”

    朱棣微微抬眸道︰“意思是,金卿家附議張卿的建言?”

    金忠道︰“臣沒說。”

    “可你上一句不是這樣說的。”

    金忠道︰“臣講的是迎難而上,立功立德的大道理。並非針對某一件事。”

    朱棣冷哼一聲道︰“不曾想,連你也退卻了。”

    金忠苦笑道︰“臣要留著有用之身,為陛下籌謀兵事。”

    朱棣︰“……”

    金忠已算是老實人了,他至少沒有說謊。

    朱棣若有所思。

    隨即,目光落在了吏部尚書蹇義的身上。

    他語氣溫和,對待這個老臣,還是表達了一定的敬重︰“蹇卿家以為如何呢?”

    蹇義斟酌道︰“問題的根本,在于事成不成,若是大張旗鼓地實施,最終無法貫徹,傷及的,卻是陛下的威信和朝廷的威望。所以臣請陛下,再三斟酌。”

    朱棣听罷,嘆了口氣,幽幽地道︰“蹇卿家當真認為,辦不成嗎?”

    “臣經歷過太祖朝,蒙太祖高皇帝厚愛,倒也參與了不少軍機大事,太祖神武,尚且許多事,依舊力有不逮,雖是操勞無度,且明察秋毫,可能為天下辦成的事,又有幾何呢?哎……”

    他的意思是,太祖高皇帝辦不成,陛下認為自己比太祖高皇帝強嗎?

    朱棣這時倒是沉默無語了。

    他落座,眯著眼,一言不發。

    始終,朱棣沒有詢問張安世的意見。

    因為張安世這個家伙,態度是很明確的。

    朱棣開始把玩著張安世奉送來的幾個硬幣,手在這精細的銀元上摩挲著,沉吟道︰“終究還是不甘,張安世不提則罷,倘若提了,朕起心動念,想到當下種種,意實難平。入他娘的!”

    “陛下。”

    就在此時,解縉看了朱棣一眼,突然道︰“張安世……誤了大明啊。”

    此言一出,眾人側目。

    朱棣冷冷地看了解縉一眼。

    解縉苦笑道︰“陛下……這樣的奏議,其他人提及,倒還罷了,唯獨安南侯不可提,安南侯乃太子殿下妻弟,太子乃儲君,他不提還好,一提,天下軍民百姓,會作何想?”

    “陛下立太子為儲,既因父子至親之情,也是為我大明江山社稷考量。倘使太子殿下此時與天下軍民離心離德,臣只恐將來,又出建文之禍。”

    他說得情真意切,畢竟是關起門來的小會議,可以暢所欲言。

    這一次,算是直接將矛頭指著張安世了。

    每一次皇帝駕崩,王朝都會面臨一個危機,那就是太子威望不足,不足以鎮住局面,這也是任何一個正常的皇帝所需要考慮的。

    解縉所言的是,張安世這是直接將太子坑了,將來陛下若是出了問題,太子該怎麼辦?

    現在太子的位置,非常穩固,解縉說出這番話,卻是一下子說中朱棣的心事。

    當然,解縉表面上是為太子擔憂,實際上卻是說,將來若是太子控制不住局面,不妨可以考慮一下其他的人……比如……

    朱棣凝視了解縉一眼。

    不得不說,解縉是有才華的,他能舉一反三,直接將問題的本質道出來。

    可殿中其他大臣的表情,卻是各異。

    有的人認為解縉說的對,這殿中,蹇義、金忠、楊榮等人,幾乎人人都是堅決支持太子的人。

    解縉這樣一說,讓他們加重了這一份擔憂。

    而對朱棣,可能要考慮的是,自己不能讓自己的兒子里出一個建文,這可能會給國家制造隱患。

    朱棣目光幽幽地看著眾人,沉吟著道︰“利國利民之策,也要這樣的斟酌嗎?”

    解縉立即就道︰“歷朝歷代,建言者極多,不少人,所倡議的何嘗不是利國利民。可最終,都功敗垂成,甚至危害了江山社稷。所以臣以為……安南侯身居高位,就不可意氣行事,凡事要三思而後行。”

    朱棣抿著唇,轉動著手里的銀元,這銀元上,已浮出了朱棣的一層手汗。

    他緩緩地閉起了眼楮,而後又猛地張開。

    此時,卻听張安世道︰“解公說的有道理,受教了。”

    解縉微微一笑道︰“我說話直了一些,還請安南侯勿怪。”

    “不敢,不敢的。”張安世想將解縉剁碎了心都有,卻是不緊不慢地道︰“听說……前幾日,解公還給趙王殿下,送了一些書籍。”

    解縉面上沒有絲毫的變化,卻道︰“趙王殿下求知若渴,又是大病初愈,我送他一些書,請趙王殿下能夠修身養性,有何不可?”

    “倒沒什麼不可。”張安世似笑非笑地看著他道︰“只是听聞,解公與趙王多有走動而已。”

    解縉早就知道這些事,是瞞不住別人的,尤其是瞞不住錦衣衛,他神色從容,甚至顯得坦坦蕩蕩︰“趙王聰敏好學,許多事,都希望向我請教,趙王乃陛下的嫡親血脈,我欣賞他這好學之心,確實有一些走動。卻不知,安南侯這番話,是什麼意思?莫非……我與趙王殿下惺惺相惜,卻也錯了?”

    明牌了,你不是在查我嗎?那就查吧。

    張安世定定地看著他道︰“惺惺相惜?”

    解縉一臉坦然地道︰“人有好惡,趙王乃天潢貴冑,我為大臣,彼此有一些交集,應該沒有觸犯綱紀國法吧?”

    解縉一點兒也不擔心,因為他很清楚,趙王也是陛下的嫡親兒子,絕不會因此而遷怒于他。

    于是他接著道︰“何況我與趙王,乃君子之交,安南侯糾纏這些,卻教我有些糊涂了。”

    這話的意思是,是你張安世太過胡攪蠻纏了。

    張安世卻是露出了笑容,目光中帶著一絲別樣的意味,笑盈盈地道︰“沒啥,沒啥,只是沒想到,解公與趙王殿下的相交如此之厚。我也有許多朋友,和他們親如兄弟,這沒什麼的。”

    解縉以為張安世找不到他的錯誤,這時認慫了,便微笑以對,頗有幾分洋洋自得。

    和我爭辯,你張安世還是太嫩了,再學一百年吧。

    此時,卻有宦官進來稟報道︰“陛下,趙王殿下求見。”

    此言一出,朱棣長出一口氣,淡淡道︰“召來吧。”

    這趙王……也已休養了接近一月的功夫了,解縉對他頗為關心,又不好親自去府上探望,今日在此相會,他倒頗為期待。若是有機會,彼此能夠深談一下最好。

    畢竟,現在他因為張安世,已經徹底地和東宮撕破了臉皮。

    一會兒功夫,趙王朱高燧便在宦官的攙扶下,徐徐入殿,剛要行禮。

    朱棣道︰“不必行禮了,賜座。”

    …………

    第二章盡快會送到。
投推薦票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加入書簽


本站強烈推薦給您以下精彩小說︰

本站所有內容均來源于網友網絡分享與轉載,本站不承擔任何責任!如不認同,請離開本站。

若本站無意中侵犯到您的權益或含有非法內容,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做出回應。

Copyright © 2012∼2018 www.luanhen.com 飄天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5008561號

XML︰1  2  3  4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