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最新入庫全本精品總排行榜  

三百五十八章 權利中心

投推薦票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加入書簽

作品︰滿級考古大師 | 作者︰顧屈


 熱門推薦: 雪鷹領主 完美世界 武極天下 星河大帝 傲世九重天 我的貼身校花

    筆趣閣最新域名︰www.biquge85.com ,請牢記本域名並相互轉告!

    世界上,絕大多數城池的興起,都是從百姓的定居開始的。m.biquge85.com良渚也不例外。

    古城中,除了幾處有著特殊意義的區域,基本上都是百姓們的居址。他們分布在河道的兩旁,夾河而居。

    他們在沼澤地上堆起高地,然後兩邊形成河,石頭堆砌起河岸,用竹籬笆、竹編精心編織成優美的護岸。

    水繞城而居,這種生活模式,如今仍然能在紹興、烏鎮、周莊里找到蹤跡。

    不得不說,無論是對當時的居民,還是對如今的考古人員來說,這都是十分方便的設計。

    對居民而言,鄰近的水道不僅有利于交通,還方便運輸器皿與糧食。

    在生活上也是極大的便利,無論是取水,還是丟棄吃剩的骨頭、果核等等,只要手一抬,就能輕松辦到。

    而對考古工作者們來說,水道、河道的出現,也是一件讓考古變的輕松便利的事情。

    因為大部分水道和河道都已經因為4200年前的那場大洪水,或消亡或改道了。

    這就導致良渚古城居民們當年在河道里隨手丟棄的東西,都沉澱在了地底,成為了文物的一部分。

    考古人員從河道里發現的果實種子遺存就有不少,包括李子核,菱角,桃核,甜瓜子,野葡萄,野獼猴桃等。

    而且還發現了一些稻子、薏米等主食殘留的痕跡。

    可能是哪個頑皮貪玩的小孩,將寶貴的食物扔進了河中。

    除此之外,考古學家們還發現,在良渚古城之中,已經有了明確的區域劃分。

    比如說,城池中心的台地——莫角山台地,就是當時的權利中心所在。

    而在河流兩岸夾河而居的,大部分都是手工業從事者的居所。

    至于當時主要的生業方式——農業的遺跡,比如說稻田什麼的,在古城範圍內,基本上沒有發現任何一處。

    這並不意味著良渚人的生業方式發生了轉變。因為,即使在良渚古城的範圍尚未發現稻田遺跡,但依然能從中找到很多碳化的稻米。

    而規模最大、炭化稻米堆積最豐厚的一處,就在莫角山宮殿區的南面,正對著大莫角山的西南角的一個叫作“池中寺”的地方。它的地位,幾乎可以與之後的“官倉”相等。

    應該是當時良渚古國統治者專門建造的糧倉,用于囤積糧食,必要的時候拿來賑災所用。

    但是,糧食找到了,種糧食的地方呢?

    農民們都去哪了?

    答桉,其實就在良渚古國的近郊地區。

    也就是被第二道更外圍的外郭城牆所覆蓋在其中的外城百姓。

    在城外15平方公里的範圍內,發現了遺址160多處。這些近郊可能就是農民生活的地方,勤懇種地,往城里供應糧食。

    或許,早在良渚時代,城市分區已經與如今的城市極為相似。農民們身處鄉野,而古城內住的都是地位比較高的手藝人。

    依山傍水的良渚古城,城市規劃有點像明清bj城,分為皇城、內城、外郭城。

    內城面積約三平方公里,有四個故宮那麼大。

    中心的皇城宮殿區就是貴族居住的地方,外圍是工匠居住。

    良渚古城水系發達,老百姓臨水而居,木板制成的河岸考究漂亮,河岸兩邊分布著成排的房屋和臨水碼頭。

    郭城之外,是一片片金燦燦的稻田,有無數農民在其中勞作、收獲。

    良渚人會往河里倒垃圾,河道里發現了大量生活用品,比如陶器、骨器,加工殘剩的玉料。

    良渚文明有巨大社會動員能力,古城外圍巨大防洪堤壩只花了幾年就建成!

    從挖出來人骨來看,當時良渚和現代人長像相同。

    老百姓一般穿麻布衣服,貴族穿絲綢(技術手段發現)!

    良渚人吃的食物品種很多,除了稻子,植物類的發現有菱角、薏米、野獼猴桃、野葡萄、甜瓜、橡子、野柿子、蓮藕蓮子等等。肉類有各種魚(黑魚鯽魚為主)、鱉、豬、獐子等三四十種。

    當時中原還是落後地區。

    那個年代能拿的出手的,也只有良渚古國了!

    ......

    登高望遠,站在山谷之上,俯瞰了一番良渚古城的構造之後,孔建文帶領著陳翰等人,晃晃悠悠的終于是來到了良渚古城最核心的區域。

    莫角山台地。

    當人們安定的生活下來之後,社會階級就會出現。

    這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

    而社會階級出現之後,就會有統治者,也就是王出現。

    王出現了,那良渚人就會開始規劃,為自己的王,修建一座宮殿。

    放在現在看來,良渚古城宮殿區幾乎完美契合之後人們對宮城的想象。

    這也是良渚古國是華夏文明的起源之一的重要證據!

    良渚古城擁有華夏最早的三重城市格局!

    在古城最外面是面積約800萬平方米的外郭,向內是由城牆包圍出的,近300萬平方米的內城,再往中間才是約30萬平方米的莫角山宮殿區。

    這種布局,幾乎從五千年前的良渚古國時代,延續到了清朝!

    皇城、內城、外城這樣的三重城市格局,也是華夏文明最夯實的城市規劃結構!

    這彰顯的是統治者被重重拱衛的地位!

    當然,除了要被重重拱衛,統治者還是高高在上的。

    就如同漢室的宮殿要處于整個長安地勢最高的西南角龍首原上,這才能彰顯皇帝的地位一般。

    宮殿區所在的莫角山,是一處由人工堆築而起的高地。

    在一望無際的良渚平原上,這處人工堆築起來的高地,已經是除了自然形成的山峰之外的最高地了。

    而在莫角山的頂部又堆築起三個近“品”字形排列的台基。

    東側的叫作“大莫角山”,西側北部的叫作“小莫角山”,西側南部的叫作“烏龜山”。

    堆築高度由內而外逐次降低,顯示出明顯的等級差異。

    這三個台基上,都應分布有成排的房屋,除烏龜山台基表面因後期破壞嚴重而未有發現外,大、小莫角山上的房屋基址,均排列有序。

    而最大的宮殿,就位于大莫角山上。

    三個台基之間分布著近曲尺形的沙土廣場,供皇家祭祀所用,佔地面積達7萬平方米,廣場南部及東部也有排列有序的房屋基址。

    或許,這三個台基,分別就是王的住所,王夫人的住所,以及王儲的住所!

    是整個良渚古國,權利的最中心!
投推薦票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加入書簽


本站強烈推薦給您以下精彩小說︰

本站所有內容均來源于網友網絡分享與轉載,本站不承擔任何責任!如不認同,請離開本站。

若本站無意中侵犯到您的權益或含有非法內容,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做出回應。

Copyright © 2012∼2018 www.luanhen.com 飄天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5008561號

XML︰1  2  3  4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