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 · 最新入库 · 全本精品 · 总排行榜  

正文 第3167章 地窝子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加入书签

作品:大国军垦 | 作者:大强67


 热门推荐: 雪鹰领主 完美世界 武极天下 星河大帝 傲世九重天 我的贴身校花

    笔趣阁最新域名:www.biquge85.com ,请牢记本域名并相互转告!

    第2963章 地窝子

    德州农场在米国越来越出名了,不仅是粮食和经济作物大户,更是米国著名的度假圣地之一。www.biquge500.com

    来这里度假的,自然不是以为自然风景,而是为了体验异国生活。

    没听错,因为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农场对于华夏田园风格的开发,面积已经越来越大了。

    没办法,谁让那么多米国人,特别是米国孩子,都那么喜欢华夏农村呢?

    为此,叶雨泽和杨革勇也是煞费苦心,不得不盖起了各种华夏风格的建筑,甚至,连地窝子都安排上了。

    挖地窝子的时候,就连叶雨泽都在嘀咕,人家能住这样的“坑”吗?

    结果没想到,他们太低估米国人民吃苦耐劳的精神了,听说这是华夏人早期创业时候的住所,游客们竟然纷纷抢购。

    甚至,很多华夏人也来凑热闹,杨革勇一气之下定了个规矩,那就是华夏人不许住这个,就算华裔都不行。

    米国人民享受到了这个特权,来的人更踊跃了,毕竟这是特权啊。只要是特权,大多数人都会趋之若鹜的。

    当然,被一些同胞骂也是难免的,百人百性,这个没办法控制。

    特别是一些特权阶层的子女,竟然把事情反馈回京城,很快就传到高层人耳朵里。

    王红花不得不亲自过问这件事儿,当听叶雨泽说了详细情况,都被气笑了,命令他:

    “为啥不让住,对他们开放,价格比米国人高一倍!”

    对于姐姐的话,叶雨泽一直是言听计从的,于是,地窝子终于对华夏人开放了,只是米国人住宿需要300美金,而华夏人则需要一千。

    这个价格还真不是叶雨泽定的,是杨革勇主导,他觉得这样好算账!

    说起来,叶雨泽从做企业开始,赚的就不是自己人的钱,战士汽车早就是世界著名品牌。

    但市场大部分都在海外,而华夏市场就算有一些,价格则要比国外低得多,而且大多采用跟其他厂合资的方式制造和销售。

    主要是让老百姓得实惠,让同行有利润生存下来。

    本以为杨革勇的策略就是胡闹,结果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还真有人住,不得不说,有些人是真有钱啊!他们花钱已经不是为了品质,而是就是因为有钱没地方花。

    当初王红花的“指示”经由叶雨泽传达给杨革勇时,这位耿直的汉子正蹲在地窝子门口啃西瓜,闻言差点把西瓜籽咽下去。

    他瞪着眼睛:“啥?姐说让咱们自己人也住?还翻倍收钱?这……这能行吗?那不是找骂吗?”

    叶雨泽耸耸肩,一脸“姐的话就是圣旨”的表情:

    “姐说了,他们不是想体验‘原汁原味’吗?那就体验个够。一千美金一晚,爱住不住,正好筛掉那些光起哄不掏钱的。”

    政策一出,果然又在特定圈子里掀起了轩然大波。先前那些骂杨革勇“数典忘祖”、“歧视同胞”的某些二代们,此刻更是义愤填膺。

    “什么意思?看不起谁呢?我们差那点儿钱吗?”

    “就是!米国佬住三百,我们住一千?这是把我们当冤大头还是当凯子?”

    “必须去住!不仅要住,还要发朋友圈,发微博,让所有人都看看,这‘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现代版是怎么被我们打破的!”

    “对!用钱砸死他们!让他们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实力!”

    于是,德州农场迎来了一波奇特的华夏游客潮。

    他们大多衣着光鲜,开着豪车,一下车就举着最新款的手机四处拍照,语气中带着一种微妙的、混合着优越感和赌气情绪的亢奋。

    场景一:地窝子门口的“荣耀”认证

    地窝子体验区入口,立着一块崭新的中英文牌子,上面写着:

    “华夏先民创业史沉浸式体验区——特殊历史文化遗产,维护成本高昂,故对本国同胞收取文化保育费。”

    一个穿着潮牌logoT恤的年轻人,拿着手机对着牌子拍了又拍,特意给“一千美金”那个数字来了个特写,然后意气风发地对同伴说:

    “瞧见没?这就叫格调!米国人想花这钱还没这资格呢!这叫支持传统文化输出!”

    登记入住时,前台穿着牛仔服、皮肤黝黑的农场员工(可能是某个退役牛仔或者附近镇上的居民)用带着口音的英语例行公事地问:

    “sir, 300 dollars per night.”

    那年轻人立刻挺直腰板,用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带着一丝炫耀纠正道:

    “no, no, no! I'm chinese! one thousand! understand?”

    那神情,仿佛不是要多付钱,而是领取了什么特殊勋章。

    场景二:地窝子内的“生存”挑战

    真正进到地窝子里,画风就变了。

    所谓地窝子,就是在地上挖个方坑,上面用木头、草帘子搭个顶,里面土炕、土灶台一应俱全,力求还原几十年前西北建设兵团的艰苦环境。

    当然,为了基本安全和卫生,暗地里通了电(只有一个昏暗的灯泡),也有隐蔽的排水和防虫措施,但表面上绝对“原生态”。

    一个穿着限量版运动鞋的女孩,一脚踏进松软的土地,差点崴了脚,尖叫一声:“哎呀!我的鞋!”

    她男朋友赶紧安慰:“没事没事,回头再买。快,帮我拍张照,我要在这个‘坑’里发个九宫格,配文就叫‘忆苦思甜,追寻父辈足迹’。”

    结果晚上睡觉才是真正的考验。土炕硬得硌人,虽然铺了干净的被褥,但那种潮湿阴冷的感觉挥之不去。

    偶尔还有不知名的小虫子窸窣路过,引发阵阵低声惊叫。

    “这……这怎么睡啊?连个wiFi都没有!”

    “快看手机有信号没?我的朋友圈发出去半小时了,才十几个赞?”

    “别说了,我好像听到老鼠的声音了……”

    “啊啊啊!闭嘴!”

    于是,深更半夜,不少地窝子里都亮着微弱的手机屏幕光,映照着一张张失眠又强撑的脸。

    有人实在受不了,偷偷跑到停车场,想在车里将就一晚,结果发现好几个“同道中人”,大家相视苦笑,默契地没有点破。

    场景三:田园劳作体验区的“行为艺术”

    农场开辟了大片的“华夏田园劳作体验区”,比如插秧、割麦子、推石磨、喂猪等。

    米国游客,尤其是孩子们,对此充满了新奇感。

    他们光着脚丫子在泥地里扑腾,学插秧插得歪歪扭扭,满脸泥点却笑得无比开心。

    推石磨推得气喘吁吁,却争相展示自己磨出来的那点可怜巴巴的玉米粉,觉得这是最酷的手工体验。

    而那些抱着“征服地窝子”心态来的华夏二代们,在这里则呈现出一种奇特的“行为艺术”风貌。

    几个穿着香奈儿套装、拎着爱马仕包的女孩,站在田埂上,看着浑浊的水田犹豫不决。

    最终,在“来都来了”和“必须拍出震撼大片”的心理驱动下,她们脱掉高跟鞋,小心翼翼地用脚尖试探了一下泥水,立刻缩回来,表情管理几乎失控。

    “宝宝们,看哦,这就是最原始的农耕生活,我们现在就要下去体验啦!”

    一个女孩举着云台稳定器,一边直播一边用甜得发腻的声音说着,然后在她朋友的搀扶下,以一种近乎芭蕾的姿态,踮着脚踩进田里,摆出各种“辛勤劳作”的姿势,实际上连一棵秧苗都没能成功插进去。

    旁边的米国小孩看着她们,眼神里充满了困惑。

    另一个男生,则花高价请了一位农场员工(一个憨厚的德州大叔)专门指导他推石磨。

    他推两下就停下来摆拍,调整角度,打光,还要大叔配合做出“亲切交流”的样子。

    大叔倒是很配合,咧着嘴笑,用德州俚语夸他“strong fella!(壮小伙)”。

    虽然两人语言不通,但画面居然有种诡异的和谐。

    最后,他成功磨出了一小把面粉,如获至宝地装进密封袋,声称要带回去做纪念。

    场景四:篝火晚会上的“凡尔赛”与“真香”

    晚上,农场组织了篝火晚会,烤着德州著名的烤肉,供应着冰镇啤酒。

    米国游客和大多数普通华夏游客很快就融入了气氛,围着篝火跳舞、唱歌,大块吃肉,大口喝酒,欢声笑语不断。

    而那几位“地窝子荣誉住户”则聚在一个相对安静的角落,开始了他们的“凡尔赛”式交流。

    “唉,昨晚根本没睡好,那地窝子,简直了……比我爸当年在陕北插队还苦吧?”

    “可不是嘛,我后半夜差点想开车回达拉斯住酒店了。不过想想这一千美金,不能白花,必须坚持住完!”

    “你们那算啥,我昨晚还被蚊子叮了好几个包呢!这体验,绝对独一无二了。”

    “对了,王叔叔家那个小子,听说我们也来了,昨天还打电话酸溜溜的,说我们搞特殊化。哼,他那是没资格来!”

    正说着,烤肉的香气阵阵飘来。其中一人咽了咽口水:

    “别说,这烤肉闻着还挺香……”

    终于有人忍不住,起身去拿了一大盘烤肉回来。

    几人一开始还保持着矜持,小口品尝,后来实在抵挡不住诱惑,也顾不得形象,大快朵颐起来。

    “嗯!真香!”

    “这啤酒也不错,够冰!”

    酒足饭饱,篝火的温暖和周围欢乐的气氛似乎也融化了他们一些刻意维持的壁垒。

    有人开始跟着音乐的节奏轻轻晃动身体,有人甚至被热情的米国大妈拉起来,笨拙地跳起了舞,虽然动作僵硬,但脸上却露出了发自内心的笑容。

    那一刻,他们似乎暂时忘记了“一千美金”的优越感,也忘记了“吃苦受罪”的赌气,只是单纯地享受这片刻的欢愉。

    场景五:杨革勇的困惑与叶雨泽的洞察

    杨革勇远远看着篝火边那群时而抱怨、时而“真香”的年轻人,挠了挠头,对叶雨泽说:“雨泽,我是真搞不懂这些娃们了。花那么多钱来找罪受,图个啥呢?”

    叶雨泽喝了口啤酒,笑了笑:

    “哥,你这就不懂了。他们图的不是受罪,是‘体验’本身,是这种体验带来的谈资和优越感。”

    “你看,他们抱怨地窝子艰苦,但转头就会在社交网络上炫耀自己住过了;他们嫌弃农活脏累,但拍出来的照片一定是光鲜亮丽的。”

    “他们需要这种‘与众不同’的经历,来证明自己见识过、征服过,甚至‘同情理解’过某种他们想象中的‘底层’或‘历史’。”

    “这一千美金,买的就是这份心理满足。”

    杨革勇似懂非懂:“那……咱们这算不算坑他们?”

    “坑?”叶雨泽挑眉,“我们明码标价,自愿消费,提供了‘原汁原味’的体验(虽然加了点料),还顺带进行了‘忆苦思甜’教育,促进了中美民间文化交流(虽然是扭曲版的)。”

    “姐这招,高明啊!既满足了他们的奇葩心理,又给农场增加了营收,还无形中打了那些只知道动嘴皮子的家伙的脸。一举多得。”

    几天后,那些“荣誉住户”们陆续离开。虽然嘴上抱怨着“再也不来了”、“骨头都快散架了”,但他们的社交媒体上却充满了精心修饰过的照片和感悟文字:

    “在德州的地窝子里,与历史对话,一夜无眠,思绪万千。”

    “亲手磨砺玉米,方知一粥一饭来之不易。致敬父辈的青春!”

    “打破壁垒,用实力证明,有些体验,无关价格,关乎勇气和情怀。”(配图是地窝子门口和一千美金的收据)

    收获了大量点赞和惊叹的评论,他们心满意足地回到了自己舒适优渥的日常生活中。

    所以说,人的需求是不一样的,追求的东西也不同,特别是他们这个阶层,吃苦也是一种冒险,虽然这纯粹属于吃饱了撑得。

    而米国人和欧洲人则跟他们他们的心态完全不同,人家那才叫真正的体验生活……

    而德州农场的“华夏田园风”和“天价地窝子”,也随着他们的“宣传”,在特定的圈子里越发具有传奇色彩,吸引着更多好奇或不服气的人前来“挑战”和“认证”。

    <!-- 翻页上aD开始 -->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加入书签


本站强烈推荐给您以下精彩小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网友网络分享与转载,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不认同,请离开本站。

若本站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做出回应。

Copyright © 2012~2018 www.luanhen.com 飘天文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5008561号

XML:1  2  3  4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