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最新域名︰
www.biquge85.com ,請牢記本域名並相互轉告!
第2954章 排除萬難
一場潛在的沖突,在一碗熱騰騰的奶茶中消弭于無形。
www.biquge85.com
第二天,艾山大叔甚至主動騎著摩托車,幫勘察隊指引道路,避開了一些流沙區域。
古麗米熱感慨地對陳山河說︰“陳總,看來咱們的勘察設計,不僅要懂水文地質,還得懂‘人心地理’啊。”
陳山河苦笑一聲︰“這個世界上,大部分問題就是人的文題,解決了“人”的難題,大部分問題也就迎刃而解。”
不過干工程,可不僅僅是人的問題,特別是北疆這種地理條件嚴酷的地方,大自然本身的挑戰才剛露出猙獰的一面。
陳山河親自帶領的第二勘察隊,目標是深入天山山脈,為計劃中的一座高原調節水庫尋找合適的壩址。
同行的有年輕的地質工程師小王和測量員小張,還有經驗豐富的哈薩克族向導巴特爾。
他們的目的地是位于雪線附近的一個高山盆地,那里匯水面積大,地質結構初步判斷相對穩定。
但通往盆地的路極其艱險,只有牧民轉場時踩出的羊腸小道,車輛根本無法通行,所有設備和補給都靠犛牛馱運。
高原反應是第一個下馬威。頭痛、胸悶、呼吸困難折磨著每一個初來者,連陳山河這樣的“老戈壁”也感到吃力。
這樣的情況,一般是沒有什麼好辦法的,只能是吸氧緩解一下,但任務還得完成。
大家只能互相鼓勁,緩慢而堅定地向目標區域前進。每一步都充滿了艱辛。
經過數日跋涉,他們終于抵達了預選壩址區域。
這里景色壯美,冰川融水匯成的溪流清澈見底,但氣候瞬息萬變,剛剛還晴空萬里,轉眼就可能風雪交加。
詳細的地質勘探開始了。小王和小張每天冒著嚴寒,打鑽、取樣、測量。
然而,隨著勘探的深入,小王發現了一些令人不安的跡象。
在預選壩址的核心區岩層中,他發現了較為發育的裂隙,並且通過地震波測試,顯示地下可能存在一個規模不小的溶蝕裂隙帶。
這個情況自然不能輕視,他感覺找到陳山河。
“陳總,情況不太妙,”小王拿著岩芯樣本,憂心忡忡地報告︰
“這里的岩體完整性比我們預想的要差,如果在這里建高壩,水庫蓄水後,巨大的壓力可能會加劇這些裂隙發育,甚至誘發滲漏乃至垮壩風險!”
這個消息如同一聲驚雷。這個壩址是前期基于遙感數據和有限資料選定的最優解,如果否決,意味著前期工作白費,更要命的是,可能在整個水系中都找不到更合適的位置了。
陳山河面色凝重,親自下到勘探洞井里查看,又調閱了所有探測數據。
夜晚,帳篷里爐火閃爍,外面是呼嘯的風聲。巴特爾向導喝著熱茶,默默听著技術人員的爭論。
“會不會是探測誤差?我們再擴大範圍探一探?”小張抱著僥幸心理。
“數據交叉驗證過了,誤差可能性很小。”小王堅持自己的判斷,“我們不能冒這個險。”
陳山河沉默良久,終于開口,聲音沙啞卻堅定︰
“小王的判斷是對的。水利工程,百年大計,質量和安全是第一位的。功成不必在我,但功力必不唐捐。這個地點,放棄。”
“放棄?”小張急了,“那我們的任務……”
“任務不是非要在這里修壩,而是找到一個安全可靠的地方修壩!”
陳山河打斷他,“收拾東西,明天開始,擴大範圍,重新尋找壩址!”
接下來的日子更加艱苦。勘察隊以現有營地為中心,向更偏遠、更難以到達的區域輻射。
巴特爾向導憑借著他幾十年在山里穿梭的經驗,帶著他們爬冰臥雪,尋找可能的地點。
有一次,他們為了驗證一個可能點,差點被突然涌來的暴風雪困在山谷里,幸虧巴特爾熟悉地形,找到了一處岩壁凹陷才得以避險。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經歷了近一個月的徒勞無功後,他們在另一條支流的上游,一個更隱蔽的峽谷深處,發現了一個理想壩址。
這里基岩完整,匯水條件良好,雖然交通更為不便,施工難度和成本會大增,但安全性極高。
當最新的勘探數據確認這一點時,整個勘察隊都歡呼起來。
小王和小張激動地抱在一起,巴特爾也露出了憨厚的笑容。
陳山河望著眼前巍峨的雪山,長長地舒了一口氣。這場與冰峰的較量,他們憑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對責任的堅守,贏得了勝利。
“任務”這個詞,寫起來筆畫相當簡單,但實施的時候,不知道會有多艱辛,有的甚至要付出鮮血和生命。
但也正是這些人的付出,我們才有了今天的生活。
另一路負責吐魯番盆地周邊灌區改造設計的團隊,則遇到了歷史與現實的踫撞。
團隊里有一位剛從國外留學歸來的年輕設計師李哲,他帶來了最新的智能節水灌溉系統和管網設計理念,雄心勃勃地想要在這片干旱的土地上打造一個“高效節水樣板”。
他設計的方案,大量采用地下管網、自動控制閥、傳感器,力圖將每一滴水都精準送達作物根部,蒸發和滲漏損失降到最低。從純技術角度看,這無疑是先進的。
然而,當方案拿到當地與老農、特別是幾位熟悉“坎兒井”技術的維族老工匠討論時,卻引發了爭議。
坎兒井是XJ古老而偉大的地下水利工程,通過地下暗渠引取地下水,避免了強烈的蒸發,是勞動人民適應干旱環境的智慧結晶。
一位名叫庫爾班的坎兒井修繕技藝傳承人,指著李哲圖紙上那些復雜的管線和控制節點,通過翻譯問道︰
“年輕人,你的這些東西很精巧。但是,它們壞了怎麼辦?我們這里的農民會修嗎?零件哪里買?要花多少錢?”
李哲自信地回答︰“我們有專業的維護團隊,定期巡檢。而且系統很穩定,不容易壞。”
庫爾班搖搖頭,領著李哲來到一條仍在使用的坎兒井明渠(豎井出口)旁。
清澈的地下水潺潺流出,沿著土渠流向葡萄園。“你看,我們的坎兒井,用了上百年,哪里堵了,哪里壞了,我們自己拿把坎土曼(一種農具)就能疏通、修補。不用電,不用精密零件,靠的是我們對水性的理解和祖傳的手藝。”
老工匠又指著圖紙上計劃填埋的一段老坎兒井明渠︰
“你要把這些都埋到地下,用管子代替。水在暗處流,是好。可我們也看不見水了,感覺不到水了。”
“水不僅是澆地的,也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孩子們在渠邊玩水,女人們在渠邊洗衣聊天,這些你都考慮了嗎?”
李哲一時語塞。他追求的是極致的技術效率,卻忽略了水在特定文化和社會結構中的多維價值,忽略了技術的適用性和可持續性。
團隊負責人,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工程師拍了拍李哲的肩膀︰
“小李啊,先進的技術不是生硬地套用,而是要與我們本土的實際情況、傳統的智慧相結合。坎兒井的生態價值、文化價值、低維護成本,都是我們需要尊重的。”
後來,在設計方案的優化中,他們吸收了坎兒井“暗渠減蒸發”的思路,保留了部分具有人文景觀價值的明渠段,將其改造為生態景觀用水和社區公共空間。
智能灌溉系統則主要應用于新建的高標準農田,並且設計了簡易操作模式和本地化培訓方案,讓技術真正“落地生根”,而不是“水土不服”。
李哲也在這場實踐中,學會了如何讓冷冰冰的技術擁有溫暖的“在地性”。
勘察設計階段,充滿了類似這樣的困難與趣事。有在荒漠中迷路,靠北斗衛星和牧民指引才脫險的經歷。
有為了一個數據,技術人員在風雪中堅守測量點位十幾個小時的執著。
有在兵地聯歡會上,各族青年技術人員一起跳起麥西來甫的歡聲笑語。
也有像葉風管理的戰士能源公司,主動為偏遠勘察隊捐贈便攜式光伏發電設備,解決野外用電問題的雪中送炭……
亦菲提出的抓好“源頭”和“頭頭”的理念,也在潛移默化中發揮著作用。
一些年輕的技術員在休息時,會听老專家、老兵團人講述過去的奮斗故事,心中對這片土地的理解和熱愛更深了一層。
領導干部的身先士卒,比如阿依江、葉倩倩、陳山河等人深入一線解決問題的作風,更是無聲的命令,凝聚著整個團隊。
經過近一年艱苦卓絕的努力,無數次的論證、修改、優化,“北疆清泉計劃”的總體設計方案及分區詳細設計藍圖,終于圓滿完成。
這不僅僅是幾大本厚厚的圖紙和技術文件,更凝聚了無數勘察設計人員的汗水、智慧以及對這片土地深沉的責任與愛。
在方案評審會上,專家們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該方案不僅技術可行、經濟合理,更重要的是充分考慮了生態環保、兵地融合、文化傳承等多重因素,是一個有溫度、有遠見的規劃。
隨著設計方案的塵埃落定,更浩大的施工建設階段即將拉開序幕。
更多的隊伍、設備、資源將匯聚到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將圖紙上的線條,變為滋潤沃野的清泉,變為連接民心的紐帶。
阿依江在總結會上動情地說︰“勘察設計這第一步,我們走得很穩,也走得很難。”
“但我們打通的不僅僅是未來的水脈,更是人心的脈絡。這證明,只要我們秉持共同的價值觀,為了共同的目標,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葉倩倩接著說道︰“是啊,這就像當年父輩們開墾邊疆一樣,需要的不僅是力氣,更是信念和智慧。現在,輪到我們接過接力棒,續寫這篇章了。”
北疆的景色總是美麗的,無論是哪個季節,都有屬于她的色彩,這是原生態的美,無可替代。
但人類生存卻要改變很多東西,水源,土壤,甚至氣候,這種改變可能會破壞一些美好,但畢竟人類才是主人。
清泉行動正是基于這樣的原因才開始的,而為了這次計劃,整個投入也是驚人的。
阿依江和亦菲站在一起,凝望窗外。
窗外,北疆的天空湛藍如洗,遠方的雪山熠熠生輝。
那條即將在古老土地上蜿蜒流淌的“人工天河”,仿佛已經能听到它澎湃的心跳。
“姐,我們是不是正在實施一項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
亦菲激動的問道。
阿依江面色凝重︰“不只是是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但絕對是北疆歷史上最偉大的。”
“坎兒井曾經是北疆歷史上最偉大的工程,但我們的清泉計劃要比那個里程長得多,會惠濟整個北疆。”
看了亦菲一眼,其實阿依江和亦菲都屬于一種人,她們並不貪戀權勢,更談不上什麼野心。
時代把她們推到了這個位置,她們依然會做的很好,可以說比大多數人做的更好。
沒有野心的人,基本上都無私,她們不會索取什麼。有的只是奉獻,她們在工作上,是全力以赴的。
阿依江原本一直跟葉雨季搭檔,到了後來為了家庭,曾經落後了。
但如今她已經看明白了一切,在其位謀其政,整個北疆在她的主導下,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
等清泉計劃完工,她的履歷上,肯定會留下濃重的一筆,但她在乎的並不是這些。
而是在位的這些年,究竟做了什麼事情,不是面子工程,不是為了晉升,而只是踏踏實實的做事情。
亦菲也是如此,她比阿依江還要純粹。
挑戰依然存在,未來的施工期必然伴隨著新的艱難險阻,但希望之火已然點燃,正如那夜空中漸次亮起的星辰,雖然各自閃爍,卻共同照亮了前行的征程。
兵團的精氣神,與新時代的奮斗者之歌,正在這片充滿生機的土地上,匯成一曲更加雄渾壯麗的交響樂。
謝謝各位大大的票票,謝謝書痴胸
<!-- 翻頁上aD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