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最新永久域名︰
www.biquge001.com ,請大家牢記本域名並相互轉告,謝謝!
公元1259年,第四位蒙古大汗蒙哥死于後世重慶合川的釣魚城下。
www.luanhen.com
蒙哥的兩個弟弟︰忽必烈與阿里不哥對汗位展開爭奪,最終忽必烈名義上取得了大汗之位,但卻並不被多數蒙古宗王所認可,直接導致了大蒙古帝國的分裂。
于是,便形成了後來的四大汗國與大元王朝的格局。
元朝脫生于大蒙古帝國,忽必烈從一開始,就打算讓大元政權與中原文化相融合,以徹底站穩腳跟。
剛一登基,便取義漢學“中華開統”,首次于蒙古帝國使用年號“中統”。
隨後,又取易經“大哉乾元”將國號改為“大元”。且沿用科舉、重用漢臣。
可自大蒙古時代傳習而來的軍事制度,卻是無論如何也無法拋棄的。即使偽裝得再像一個儒家王朝,本質上卻還是軍事帝國。
而軍事帝國的本質便是用掠奪來實現財富增長,不斷地從戰爭中獲利,來滿足軍事貴族的欲望。
這當然無可厚非。
無論歐亞,還是古今,馬其頓、奧斯曼土耳其、蒙古帝國,還是後世的殖民主義,擴張的原動力便在于此。
而對于一些民族保護意識不強,甚至習慣被征服的種族來說,更不成問題。
像是被突厥人改了宗教的阿拉伯地區,被無數個主子蹂躪過的印度半島,包括美洲、非洲的原住民,被統治個幾百年,反正在政體徹底腐化之前,很難被推翻。
但是到了華夏,就要另說了。
自從陳勝、吳廣兩位“哲學家”高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那天起,就好像給華夏民族注入了一抹重要的靈魂元素。
那就是,做人別太過分,否則弄死你!
它又與儒家的隱忍相融合,形成了這世界上最獨一無二的民族特質。
懦弱與不屈兩種水火不容的性格同時存在,交纏數千年。
從古至今,華夏百姓表面上看,皆是平和好善、懦弱好欺的樣子。可一但被壓迫到了極致,所能爆發出來的能量,卻可讓任何對手膽寒。
上面說了,軍事帝國的本質就是掠奪。即使忽必烈想盡一切辦法改變這個事實,但事實就是事實,軍隊打仗就是為了搶奪財富。
舉個例子,宋軍的老對手“阿里海牙”自元軍荊湖南下之後,便是湖廣戰場的重要將領。
這位從南下那天開始,就一路殺一路搶。掠奪之財大部分佔為己有,民怨沸騰。
而且,阿里海牙可不光搶錢殺人,他最大的財富其實是奴隸。
可不管你是順元,還是逆元,也不管你是不是良人,只要讓他看上的,一律抓為私奴,成為他的個人財富。
縱橫湖廣數載,這位元朝大將手中田產無數,奴戶更有數萬之眾。
你就說,他禍害了多少人吧!
而且,阿里海牙絕對不是最貪的。自南宋敗逃之後,元軍將領所過之處,幾乎就是三光政策。
最後,忽必烈實在無法,把宰相阿合馬專門派到江南地區,方將將穩住局面。
漢人面對這樣的重壓,豈能任人魚肉?不反才怪!
所以,自元朝之初始,南方的反抗暴亂就從來沒停息過,以兩廣尤為甚之。
平均下來,每年義民揭竿而起的起義事件,十幾起之多。
這也是元朝得國幾十年便開始走向衰落,國祚不足百年便匆匆收場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是,話說回來,再勇猛的百姓也是盲目的,再不屈的民族也需要榜樣。
別忘了,漢人的性格里還有軟弱的一面。
當趙宋皇廷棄民而去的時候,可以想象,百姓心中會是多麼的絕望
廣東新會.崖門,正進行著一場小型的殲滅戰。
交戰雙方,是元朝駐守在新會的南人降軍和一小股舊宋叛臣。
崖山島上,昔日舊宋的皇宮行在已經被張弘範付之一炬。即使在對岸,也依稀可見焦黑破敗。
此時,幾百個衣甲不全的舊宋義民端著各式兵刃,苦守在崖山島對面的大陸岸邊。
海面上,新會水軍的幾艘小艦成合圍之勢堵死了去路,向岸上孤軍傾瀉著 石箭矢。
而不遠處的南屏山上,成百上千的百姓立于高處,神情木訥地看著兩軍交仗,好像與他們並無關聯。
宋軍
元軍
百姓
沒有一個元人,皆是漢民!
舊宋這方,領軍之人名叫楊亮節,來頭甚大,乃是流亡宋廷楊太後的親弟,國舅之尊。
本來,自臨安城破之後,便與陸秀夫等人一同支撐小朝廷左右。
可惜天意弄人,小朝廷逃至泉洲之時,遇泉洲市舶司回回人蒲昌壽叛亂,欲擒宋皇獻與元人。
在交戰之時,楊亮節與大隊沖散,至此漂泊。
後來,听說宋廷聚于崖山,楊亮節便趕緊帶著兩個兒子,收攏沿海義軍,前去投效。
可剛在半路,又傳來宋廷借璐王之勇突圍,轉戰瓊州的消息。
沒辦法,又攜子赴瓊州匯合,卻還是晚了一步。
等他到的時候,十幾萬軍民已然棄宋而走,遠遁海外了。
此時的楊亮節立于中軍,迎著元人的 石箭石,已無悲喜。
是的,生死之事,他已經不在乎了。
大宋完了,官家跑了,還要他這個國舅有何用?
可惜,至此楊亮節也想不通,怎麼就跑了呢?就這麼丟下祖宗基業不要了?
回轉身形,看向身後的兩個孩童。
那是他的兩個兒子,長子世昌剛滿十四,次子世隆也不過十一歲。
此時,尚未曉事的楊世隆眨巴著大眼楮看著父親,“爹爹,小心些!”
倒是楊世昌像個小大人一般,緊緊地把弟弟護在懷里,眼神之中滿是堅定地看著父親。
見此情形,楊亮節心中生出一絲波瀾,隱隱作痛。
終于,自懷中掏出一小袋碎銀,交給長子道︰“走吧,帶你二弟走!去佛潭尋你三弟養家,將來小心做人,傳我家風!”
楊亮節還有一個小兒子只有九歲,在逃亡途中染病,只得寄養于佛潭好心農家。
沒辦法,身于亂世,國之不存,他也管不了那麼多了。
十四歲的楊世昌听罷,心有不舍,但知父親心意,只得重重點頭,“孩兒記下了。”
說完,強拉二弟,一步一回頭地默然離去。
“世昌!”
未及走遠,卻是楊亮節叫住二子。
“孩兒在呢,父親還有何吩咐?”
只聞李亮節咬牙最後看二子一眼,低吼出聲︰
“還有一樣,給爹記住,我楊家之後,永世不得降元!”
世昌、世隆怔了怔,回身跪倒,“謹記父命!”
,
感謝“書友20170305214516450”的盟主打賞,晚上有加更,以示感激。
再說幾句題外話。
南宋末年,大伙兒只記得陸秀夫、文天祥,張世杰都知者甚少,更不要說甦劉義、楊鎮之流。
至于江氏三古十二齋、什麼楊亮節、張玨等等等等,數也數不清的血淚男兒,知道的就更少了。
網文中,很少有人踫宋末題材,成神好書幾乎沒有。說實話,寫宋元之交,作者也是掙扎了很久,因為風險太大。
但最終還是決定寫宋膽,我想把那個時代的每一個閃光都呈現出來,希望每一位看我書的朋友,能夠記住那些為華夏民族烙上不屈印記的名字。
就像楊亮節
宋末國舅,生時稱侯,死後封王,故稱侯王。與宋廷走散之後,幾經輾轉不得歸,未隨崖山殉國,攜二子隱居金門。雖不及陸、張之決絕,但告誡子孫,永不降元,亦是華夏氣節所在。
金門楊氏之祖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