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最新入庫全本精品總排行榜  

第371章 馮衍

投推薦票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加入書簽

作品︰新書 | 作者︰七月新番


 熱門推薦: 雪鷹領主 完美世界 武極天下 星河大帝 傲世九重天 我的貼身校花

    筆趣閣 最新永久域名︰www.biquge001.com ,請大家牢記本域名並相互轉告,謝謝!

    面對侯芭的擔憂,第五倫沒直接回答,只對王隆道︰“文山且說說,夫子當年為何厭惡今文經學?”

    王隆應諾︰“大王說過,漢武獨尊儒術,其實是讓百家歸一。www.biquge001.com當是時間也,五經學派尚且還能相互爭鳴,大一統、華夷之辯、大復仇,都于現實政治有所裨益。”

    “可百多年後過去了,今文經學已不復昔日進取,而是暮氣沉沉,博士老儒們沉迷于鑽研字句,除了經、傳以外,衍生的家法、師法日益繁瑣,動輒上百萬言。與其他學派還以鄰為壑,高築壁壘。這一點,夫子和劉歆都曾痛斥批駁過。”

    “但漢家取士,居然是從這樣一群人中挑選,精通五經成了晉升之資。經學博士們做了三公九卿後,又試圖從微言大義中按圖索驥,將古時制度只言片語,在治國時還原,漢末政治焉能不敗壞?”

    第五倫頷首,確實如此,在出題“漢家氣數已盡”時,他也和王隆等人討論過“國家怎麼變成這個樣子”的話題,前車之覆啊,焉能不鑒。

    單從意識形態上說,漢朝後期的治國思想整個歪了。從漢元帝到漢平帝,半個世紀里,出身宿儒的朝廷大臣除了爭權奪利,最熱衷的就是改制復古,把皇帝都忽悠瘸了,將秦制視為原罪,承秦制的漢家王霸制度也有罪!

    這可不行,必須改!但改革卻只浮于表面,諸如丞相改名大司徒、御史大夫改名大司空。

    亦或是在漢朝皇帝要保留幾個祖廟上反復斗爭,爭了幾代人,終于有了成果,砍掉幾座廟,卻因為漢平帝生病,擔心是祖宗不高興,又改回了最初的模樣。

    好像這麼一改,王朝末期的種種弊端就能迎刃而解,祖宗就會保佑漢朝萬世一系。

    當然,在這些事遭到掌權外戚阻撓而擱置時,清流們就想當然認為︰“國家日益敗壞,是因為王道復古還不夠徹底!”

    就跟後世“之所以中東混亂,是因為民主不夠徹底”一套邏輯。

    王隆斥責起劉歆來毫不留情︰“劉子駿本與夫子是同路人,也厭惡今文經學做派,抨擊博士們分文析字,煩言碎辭。但他的辦法是興古文經,考證儒家經典的原意,結果越做越古,成了新的學閥。到頭來,仍是標立新經,爭立學官。”

    于是就有了王莽、劉歆合作後,轟轟烈烈的改制,來了一場中原之春,先把大漢改沒,又把新朝改滅了。

    第五倫接過話說道︰“但夫子卻不同,夫子推薦孔子,言仲尼之道猶四瀆也,經營中國,終入大海,師兄一定記得這句話。”

    侯芭頷首︰“夫子遵循的是五經本原,希望能合五經之學識,為現世所用,而非鑽研字句。”

    第五倫拊掌︰“然也!夫子說過,孔子聖道在古時有楊、墨之學塞路,多虧了孟子辭而闢之,前路方才暢通。”

    “然而如今的五經博士,竊自比孟子,實則他們才是塞路者!彼輩售偽而假真、羊質而虎皮,甚至忘了孔子不語怪力亂神,肆意用讖緯之學來曲解五經!”

    作為朋友,劉歆和揚雄就在此分道揚鑣,劉歆想用古文與今文競爭,引回正道。

    而揚雄覺得不管古文今文,經學已經徹底忘了孔聖初心,倒不如立足于五經之根源,來建構新的經學體系。

    說白了,兩個老頭都想做新聖,只是走的路數不同罷了。

    “如此,夫子才效仿《論語》作《法言》,模仿《易》而作《太玄》,乃是要象孟子那樣掃除塞路者,為聖人之道往前走開闢道路。”

    第五倫看著二人,深情地說道︰“夫子中道薨殂,剩下的事,便要由吾等來完成。”

    “如今新莽覆滅,太學博士名聲掃地,古文經學與今文經學兩派互相攻訐,各言其是,使天下士人莫知所從,正好慢慢將其掃除!”

    這就叫趁你病,要你命,若非要等到天下大定,反對勢力抱團才來干,面臨的阻力只會更大。

    第五倫會對五經學派溫水煮青蛙,老博士們不是在苦苦哀求希望能讓五經入卷麼?可以!兩年後的下一次文官選拔,就給他們兩道題,十分的份額。

    然而卻只考經,不考傳,默寫個原文即可,那亂七八糟的家法、師法就不必學了。順便讓古文經、今文經為以誰為標準繼續撕,第五倫會時不時挑撥離間,好分而治之。

    如今的五經學問,幼童拜師而守一藝,白首而後能言,乃是士人們一踏進去,這一生就得交待在其中的職業。第五倫不欲徹底廢黜,只把它變成區區選修課,為了分數要通讀五經,但不求甚解也能應試。

    第五倫道︰“既然是要除去塞路者,這滿路的荊棘,焉能只靠學問潛移默化?而沒有刀斧開道?是故時不時,余也要依靠政令強推一些事,想來師兄應能領會余的苦心了。”

    侯芭最早追隨揚雄,對揚子之學的掌握最扎實,第五倫所言,確實是老師的心願,這才松了口氣。

    他還暗暗責怪自己︰“就怕魏王會曲解夫子的學問,看來是我擔心多余了!”

    但侯芭的擔憂確實並非多余,第五倫今日的話半真半假,他確實要用揚雄的學問打擊五經,但卻根本不打算事後,讓揚子之學,成為新的官方思想!

    ……

    是夜,三人把酒言歡,說的多是過去在宣明里的趣事,沒有再談學術與政治。

    送二人離開後,第五倫卻靠在榻上,喝完醒酒湯後,喃喃自語︰

    “老師啊老師,不是我輕蔑你,只是《法言》與《論語》之間,確實有差距,大概差了一整本《孟子》吧……”

    《法言》里有給王莽唱贊歌的部分,大贊王莽勤于王事,建闢雍、立學校、制禮樂、定輿服,恢復井田和象刑,引導漢帝國走向中興,實在是堪比堯、舜一樣的偉大人物,是周公之後當之無愧的“聖人”。

    那一篇已經被第五倫下令刪了。

    揚雄的作品更像是模仿者,思想性和普世性就不提了,最難受的是文中常常不說人話。通俗易懂程度,居然還不如幾百年前的論語。

    《太玄》就更是晦澀難懂,第五倫看著都會打瞌睡,沒看出來桓譚推崇的“合五經概要”。

    在他看來,揚子值得稱道的學問,除辭賦外,就是《方言》和作為識字課本的《訓纂篇》了,但一個過于小眾,一個過于低幼。

    如此看來,揚雄的學問,哪怕靠政令強推,也頂多火個百來年,然後就會自然淘汰,無人問津。

    “老師雖欲取五經精華,舍其糟粕,造出新的儒家理論來,但粟穗上長不出稻子,終究和劉歆殊途同歸,造出來的理論,縱是換了個名,但本質上,依然是‘向後看’的學問!”

    為何向後看?因為孔孟在後,三代也在後頭啊!

    “但我真正想推行的學問,是能讓人向前看的理論!”

    然而不管什麼理論,都得面臨“本地化”的問題,得和實際相結合。馬列要中國化,後世思想就不需要古代化?

    這個一個漫長的實踐過程,不是說一句名言,搬兩段理念就能解決的。第五倫不是什麼思想家,只能慢慢摸索,這才是盡布荊棘的道路,只能靠他一個人徒手攀爬,能不能成猶未可知。

    在這空窗期,也不能任由五經恢復元氣,就打著推崇先師學問的名號,讓“揚子之學”下場攪局吧。

    一來符合魏王“孝義”的人設,讓今古文經學搞不清楚他們真正的敵人是誰。

    二來也能哄著王隆傾心辦事,與五經學派唱對台戲。等第五倫真正需要的學問從小嬰兒長大成人,揚子之學,也可以退場了。

    只不知很多年後,當王隆發現第五倫騙了他時,會是怎樣的神情?

    “現在說出來,沒人信啊……”

    第五倫看著東方的曙光,嘆息道︰

    “真正的‘三代之治’,不在身後,而在前方!”

    ……

    昨日第五倫是在建章宮招待了侯芭,乃是私宴。

    但次日侯芭正式入未央宮,卻不再是以師兄的身份,而是作為蜀王公孫述的使者大臣!

    侯芭對公孫述是有感激之情的,公孫不但妥善保護揚雄墓葬,還授予他光祿大夫的職位,侯芭在蜀中娶妻生子,五年下來,已經將那當成了家。

    他心中是希望“魏蜀聯盟”能夠穩固的。

    第五倫明面上也是這般打算,還發出了新穎的提議。

    “余與蜀王相匹,會在長安修築‘蜀邸’,還望蜀王也能在成都修‘魏邸’,兩國互派使者長留鄰邦,共抗諸漢!”

    侯芭自然欣喜,第五倫希望他能在長安再多留些時日,但侯芭以使命在身為由,得回去復命。

    “我希望師兄能來做這駐魏使者。”

    第五倫也不強留,送他歸去後,卻問一旁因為入蜀聯盟,並帶回漢中情報的“奇功”,非但無罰,反而加了兩百戶的馮衍。兔死狗烹,還不是時候啊。

    “敬通,你來說說,蜀王何許人也?”

    馮衍應道︰“王莽之亂,法物凋喪,公孫述賓賓然亟修之,確實使得益州安寧,其速不亞于大王定關中。”

    第五倫笑道︰“與余相比如何?”

    馮衍覺得……好像半斤八兩吧……

    但嘴上只能道︰“公孫子陽與大王相較,如燭光與日月爭輝!”

    “但卻勝過劉玄、隗囂等輩,以臣之見,公孫述對大王的威脅,遠甚于西漢、綠漢、北漢!”

    打完周原之戰後,西漢已經徹底失去爭天下的資格,連北地郡都快保不住,全然縮回隴右去了。

    北漢不提,如今已經分裂內戰,那邊的情況一團亂麻。

    綠漢則是體量雖大,人口兵卒雖眾,當政者卻不懂得治理。听說洛陽一帶,經常有人受不了綠林渠帥土匪時的胡亂統治,逃到河內去,並且說……

    “饑荒頻發,秩序混亂,在河南、弘農,已經有人開始思念莽朝了!”

    第五倫當時听後頓時一樂,這說明“人心思漢”的熱潮,快消退了啊。

    馮衍是親自進蜀中走了一趟的,將公孫述的舉止看在眼中︰“戰國時,橫則帝秦,縱則楚霸,如今形勢也差不多,天下勢力雖眾,然而值得稱道者卻寥寥無幾。”

    那是因為你還不知道劉秀,第五倫心中如此想,他近來听探子說,劉秀跑到了東南方,似乎還拿下了臨淮這個人口大郡,只恨自己鞭長莫及。

    馮衍繼續道︰“公孫述恢復民生之余,又大作營壘,陳列車騎,肆習戰射,會聚兵甲,號稱十萬,在成都修築宮殿,在葭萌積聚糧食,多刻印章,備置公卿百官。如今使將軍取武都,接下來就要攻略漢中。”

    “一旦奪取漢中,公孫述野心膨脹,或許會進一步覬覦關內,是故臣以為……”

    馮衍預言道︰“短則一年,多則三載,魏蜀之間,必有一戰!”
投推薦票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加入書簽


本站強烈推薦給您以下精彩小說︰

本站所有內容均來源于網友網絡分享與轉載,本站不承擔任何責任!如不認同,請離開本站。

若本站無意中侵犯到您的權益或含有非法內容,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做出回應。

Copyright © 2012∼2018 www.luanhen.com 飄天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5008561號

XML︰1  2  3  4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