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最新永久域名︰
www.biquge001.com ,請大家牢記本域名並相互轉告,謝謝!
在這里,吳良終于看到了華佗口中的那一堆破爛陶器。
www.399xs.com
這些陶器大多已經變成了碎裂的陶片,其實保存最為完好的,也就只剩下半個底部,此刻的造型就像是一個破陶碗。
這些東西對于一般人來說已經沒有了任何價值,但對于吳良來說,卻還是能夠探查出一些與這座醫者聖山有關的信息。
教眾人站在一邊,吳良低下身子頗為小心的清理著這些破陶片。
“……”
華佗在一旁看得莫名其妙,但見吳良十分認真也不敢輕易打擾。
而 人軍眾人對此則早已習以為常,畢竟每次進入古墓或遺址,吳良的關注點都與一般的盜墓賊截然不同,他總是能從那些不起眼的東西之中尋出一些旁人看不到的信息。
果然。
大約一刻鐘之後,吳良居然已經將這些破陶片分裂成了三堆,並且還從這些破陶片的下面找到了一些不太尋常的痕跡。
“這一堆都是夾砂黑陶,這一堆都是夾砂灰陶,最小的這一堆則是泥質紅陶……”
吳良雖然並不試圖教 人軍眾人掌握這些考古學知識,但每當有什麼發現的時候,也會頗為耐心的進行講解,這是他在後世從事導游工作時養成的習慣。
當然,這麼做也是為了拋磚引玉。
畢竟 人軍中亦有幾人擁有他所不具備的見識,比如于吉和甄宓,他們有時在听過吳良的分析之後,總能給出一些獨到的見解。
“還有這些陶器碎片上的裝飾花紋,這種是凹凸弦紋,這種是繩紋,還有這種比較少見的葉脈紋……”
吳良自顧自的說著話,給出了自己最終的判斷,“無論是這些陶器的制作工藝與用料,還是上面的裝飾花紋,這是都可以證明這座聖山乃是上古時期的遺址,不過是否與黃帝有關便有待商榷了,因為這些工藝多起源于炎帝的部落,也是炎帝的部落運用最為廣泛。”
“炎帝不就是神農氏的首領麼?而且據我所知,炎帝統領的部落便是姜姓,這……據說姜太公雖是姬姓姜氏,但其實也是姜姓部落後人。”
諸葛亮立刻接過話茬說道,“有才哥哥,你說這兩者之間是否可能存在某種聯系,畢竟從方才的情況來看,這藥人體內的怪蟲似乎與 蟲便存在著一些共同之處?”
“這的確是一個探查方向。”
吳良沉吟片刻,微微頷首道。
如果這座聖山是炎帝所建,那麼便與神農氏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
相傳炎帝之所以叫做“炎帝”,便是因為他是天朝最早掌握並將火運用起來的姜姓首領。
另外炎帝可能還是中醫的發起者,他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最多的時候一天之中便鑒定出七十種毒草,並且根據各類植物的特性,最早嘗試使用草藥治病。
這麼說起來。
就算黃帝時期的名醫扁鵲,也極有可能必須向嘗過百草的炎帝取經,如此才有可能站在神農氏的肩膀上成為名醫,利用草藥與神農氏的經驗治病救人。
只可以關于這位最初的扁鵲,史書中的記載實在太少,能夠查不出來的便只有這麼一個名字。
甚至。
有沒有可能這所謂的“扁鵲”本就是屬于神農氏的神醫或醫療班底。
只不過後期黃帝在“阪泉之戰”中打敗了炎帝,自此炎帝結盟,兩個部落融合為華夏族,自此炎黃之間不分你我,因此“扁鵲”也就成了黃帝的“扁鵲”,以黃帝之名行走于各個部落之間行治病救人之事。
但就算如此,各個部落也必然還會保留一部分自己的秘密。
比如這座聖山,可能便是神農氏的秘密,也是姜姓的秘密。
至于藥人體內的怪蟲與 蟲……
倘若姜子牙的確與炎帝統領的姜姓部落有關,那麼自然也有可能掌握姜姓的秘密,如此便存在怪蟲與 蟲乃是同宗、又或者怪蟲乃是 蟲祖宗的可能性。
“但君子有沒有想過,炎帝與其統領的部落乃是生于姜水,因此才有了姜姓,而姜水距離此處恐怕有千萬里,他為何要不遠萬里來到此處設立這樣一座聖山?”
甄宓適時提出了心中的質疑。
這也的確是一個問題。
姜水位于後世陝西寶雞,兩者一個在西一個在東,唯一的聯系恐怕便只有貫穿東西的黃河,就算真要設立聖山,這地方也不是最優選。
“另外據妾身所知,在逐鹿之戰以前,這座聖山所在的地界應是掌握在蚩尤手中。”
甄宓接著又道,“因此就算這座聖山與炎帝或神農氏有關,也只能在逐鹿之戰之後才有可能設立……不過如此一來,炎帝在此處設立聖山便又有了可能,因為當初黃帝炎帝聯軍與蚩尤展開大戰的逐鹿距離此處已經不遠了。”
“你的分析很有道理!”
吳良再次連連點頭。
如此也算是初步劃定了這座聖山設立的時間段,很大概率應該是在逐鹿之戰之後,炎黃兩部掌控了這片區域的時候。
而在這之前,不論是地緣還是距離,基本都沒有這種可能。
帶著這些疑問,吳良繼續探查天坑底部的情況。
方才他將這些碎陶片清理分類的過程中,便在這些碎陶片的下面發現了一些不太尋常的痕跡,其中最為明顯的便是四個十分規則且相同的圓形小坑。
這些圓形小坑直徑約在十公分左右,陷入地底也差不多有十公分深。
連接在一起剛好組成了一個極為規整的長方形,這長方形長約兩米,寬則是在一米二三左右,一看就是人為留下的痕跡。
吳良首先取來一柄工兵鏟在附近鏟出了一個坑,以此來勘察天坑底部的土質情況。
這一鏟子下去並沒有費太大的力氣。
即是說這個地方的算是那種比較松軟的土質,而且看成分應該是那種含沙量略多的黃土……這倒無可厚非,此地雖然是近些年才成為黃河的入海口,但黃河時常決堤改道,這里又地處黃河下游,在這之前的成千上萬年間亦有可能曾是黃河的入海口或是居于入海口附近。
而據吳良所知,整個渤海西岸基本應該都是類似的土質,這是黃河流經黃土高原時帶來下的泥沙所致。
確定了這件事情。
吳良隨即來到其中的一個圓形小坑,使用工兵鏟將其挖開查看情況。
如此施為之下,吳良很快便得出了結論︰“這圓形小坑中的土質與其他地方沒有任何不同,只是中間的部分被重物壓實了,因此才會陷下去留下這樣的痕跡。”
“另外,四個圓形小坑深度完全一致,說明它們當初承受的壓力是完全一樣的,即是說壓在它們上面的東西應該是一個整體。”
“再加上小坑連接起來又組成了一個十分規整的長方形,我理由判斷這上面方式的曾是一個方形的四腳器皿,而如此龐大的四腳器皿,還具有如此分量,恐怕只有可能是鼎了。”
據吳良所知,炎帝神農時期雖然銅器還未普及開來,但其實已經出現了“鼎”這種大型器皿,並且後世考古界相關的遺址中發現過這個時期的四足方鼎,因此吳良的這種推測並非信手拈來。
況且吳良也並未認定曾經放在這里的鼎便是銅鼎,亦有可能是石鼎。
畢竟這座聖山能夠在入口處設下那三道門樓,便應該有能力制作出這樣的大石鼎。
“說起鼎來,我倒想起了咱們此前見過的那個與扁鵲有關的銅鼎。”
諸葛亮故意忽略掉了與之相關的“齊哀公墓”,接茬說道,“不過從地上壓出的痕跡來看,那個銅鼎還是小了一些,應該不是出自此處。”
“問題是如果這里曾有這樣一口大鼎,那鼎如今去了哪里呢?”
楊萬里蹙眉問道。
“可不是,這樣一口大鼎,少說也得有幾千斤重吧,這里又是一個難以行走的大坑,想要將它移走簡直太難了。”
曹旎亦是咋舌說道。
曹旎說的不錯,哪怕到了如今的東漢,要將這樣一口大鼎從天坑中移出去,再搬運去其他的地方大部分也只能依靠人力,這的確是個大工程,至少需要啟用數百人的大工程。
並且還不可能不留下任何痕跡。
然而吳良環視周圍的環境,再抬眼望向天坑那傾斜的,卻並未發現什麼明顯的痕跡,總覺得事情不像他們想得那麼簡單。
“此事再議吧。”
如此之下,吳良只得暫時擱置這個問題。
“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