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color=red>筆趣閣</font>已啟用最新域名︰www.<font color=red>biquge001</font>.com ,請大家牢記最新域名並相互轉告,謝謝!</p> 參與沖鋒的胡騎已經被打懵了,後陣的于夫羅卻根本沒反應過來。
www.biquge001.com
他只看見前陣兵馬被弓弩陣稍稍阻擋了一下,然後成功的迂回包抄,改一點突破為全面進擊,像是一柄鍘刀似的,鍘在了青州軍單薄的陣列上。
依照慣例,很快就會分出勝負。敵人的陣列轉瞬間就會被打得千瘡百孔,沒有厚重陣型可以依靠的步卒,在呼嘯而來騎兵面前,只有被屠殺的份兒。
從不斷向前涌動的騎兵陣列上看來,他的判斷也沒錯,不是進擊順利,後隊人馬就算想往前沖,也沒有空間啊。若非如此,他干嘛放著兩萬大軍不用,而是先讓去卑去沖呢?兵力不能完全展開,就發動全面進攻,只有純粹的外行才會這麼干。
能從諸多部落中脫穎而出,成為大單于的于夫羅,當然不會那麼蠢。
所以,當他听到前方示警的號角聲時,首先涌起的不是警惕的情緒,而是措手不及似的萬分驚愕。
正因太過震驚,以至于他沒能及時調整布置。實際上,他根本也沒法調整,除了示警的號角之外,明明一切都很順利,這又什麼可調整的?
于夫羅看不清,一方面是當局者迷,另一方面,他觀戰的角度也有問題,從胡騎身後看過去,確實看不出什麼異樣。
不過,那些登高觀戰之人,就看得很清楚了。
冀州眾將的交談,已經停滯很久了,從絕對的時間上來說,或許並不長,畢竟接戰至今,也不過短短片刻罷了。可由于受到的震撼太強烈,在焦觸等人的感受中,這短短的片刻就像是一個世紀那麼長。
他們都被青州軍的戰力嚇壞了。
強弩三連射,刀斧手反沖,就用不足七千的步卒把五千騎兵打得落花流水?這,這還是人間的軍隊能做出來的事情嗎?青州軍都是天兵天將嗎?
從他們這個角度看得非常清楚。青州軍就像是一把巨大的梳子,前面兩排梳齒犬牙交錯,尖銳無比,後面的就是梳子本身,滴水不漏,渾然一體。
在青州軍的梳理下,前排的胡騎一排排的被砍倒。奮勇抵抗的人越來越少,轉身欲逃的人越來越多,人馬的尸體堆成了小山,鮮血流成了河,這條紅色的河就像是黃河的又一條支流一般。
後軍的騎兵不明狀況,卻一直在往前沖,連他們的單于都沒想到,騎兵的沖鋒會被單薄的步兵陣列打垮,這些頭腦簡單的牧人又怎麼會想得到呢?
在他們想來,弓弩的威力被前軍抵擋住了,剩下的……分明就是送上門的勝利麼。
結果,要逃跑的人和要拼命的人撞在一起,想拼命的沖不上去,想逃跑的看不到去路,最後只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擠成了一團。
胡騎沖鋒的速度再降。
降無可降!
擠成一團的胡騎已經談不上速度了,而速度就是騎兵的一切,沒了速度,他們就是一堆靶子。
這些靶子沒頭蒼蠅似的原地亂轉,或是木頭似的站在原地發呆,下場卻沒什麼區別,被巨劍砍碎,被大斧劈開,被長矛刺穿,被弓箭射殺!
看到的事實,完全顛覆了焦觸等人對兵法的認知。常識顛覆帶來的驚愕、被戰力所懾帶來的恐懼、幸災樂禍消失帶來的空虛、希望破滅所帶來的絕望……種種情緒交雜在一起,讓他們再沒有言語的能力,只能手足酸軟的站在寒風里,汗流浹背。
青州軍之強,世人皆知,可誰又能想到,赫赫有名的胡騎在他們面前,竟然呈現出了不堪一擊的態勢呢?難道這場大戰,又會成為成就冠軍侯之名的戰役?
剎那間,焦觸只覺一股涼氣從頭吹到腳,把他的整個人都給凍住了。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袁紹從此戰中看到的東西,比焦觸等人要高出數籌。他甚至可以隨口道出,這個戰法的前因後果,以及優劣勢所在。
這個戰法他再熟悉不過了,河北大戰的第一場大規模戰役中, 義的先登死士正是賴此而成名,天下無雙的白馬義從,正是在這個戰法面前踫得頭破血流,最終覆滅。
在 義失蹤,先登死士消聲遁跡數月之後,他竟然在敵人手中,看到了同樣的戰術。不,不是同樣那麼簡單,青州軍使用這戰法的效果,要比先登營強上數倍。
如果只是看雙方的損失,先登營和白馬義從那一戰其實是沒有勝利者的,白馬義從固然傷亡慘重,但先登營何嘗又不是損失過半?
當時,死士們是用生命在降低白馬義從的速度,而義從們同樣也是用生命替後面的袍澤開路,那是一場沒有勝利者的戰斗。
而現在,青州軍的反撲極其迅猛,胡騎的首戰失利已經是不可逆轉的現實了。
“難道 義也背叛孤了?孤真的無德至此嗎?”袁紹發出了呻吟似的悲嘆。一股深切的悲涼之意,瞬間籠罩了他,讓他渾身無力,幾欲栽倒。
眾幕僚都是大驚,許攸大聲道︰“主公無須如此,叛賊張頜只是個例, 將軍沒有投靠王賊!”
袁紹無力的抬起頭,看向許攸,眼神迷離,卻不說話。
“這戰法雖與 將軍當日所用形近,但其根本卻不同。先登營的兵,都是遠戰持弩,近戰操戈之兵。而王賊此戰,卻只是將兩營兵馬交錯使用,配合作戰罷了。”
說到這里,許攸稍一停頓,看看袁紹的臉色,這才繼續說道︰“其本質和那夜襲營時差不多,都是徐晃的催鋒營在前,黃忠的射聲在後的戰法。王賊采用的,只是 將軍以狙擊延緩敵騎速度,亂陣以克制的戰法精髓罷了。”
袁紹對 義並不怎麼看得上眼,後者失蹤後,他也從未用心搜尋,此刻受到的打擊,主要還是擔心 義投靠王羽後,造成的嚴重後果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