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潼關。
www.biquge001.com
自打抵達潼關後,李國英的心情就從來沒有平復過。
許是關中的戰事實在太過慘烈,清軍輸的太過徹底,讓李國英直到現在仍然還有心理陰影。
而且派出去送信去山西求援的信使至今未歸,李國英也不清楚他能否等到援軍。
繼續這麼拖下去,很可能李定國的大軍就會趕到。
到了那時僅憑手中的萬把人,李國英可沒有信心能夠抵擋的住明軍的濤濤攻勢。
事到如今,講和已經不可能了。
他與李定國已經撕破臉,雙方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如今李國英能做的就是盡可能的突圍,不管是去山西亦或是什麼地方,只要能夠避開李定國避開明軍的追擊就是極好的。
當然,李國英還有一條最後的備選道路,那就是逃去漠北。
潼關衛以北乃是陝北。
具體來說沿著潼關一路向北便可抵達榆林。
而出了榆林衛的邊關長城便是漠北草原。
一直以來,韃靼與滿清的關系還算不錯,至于緊鄰山、陝的土默特部更是態度良好。
李國英如果被逼急了,率部遁入草原,應該還是會得到優待的。
當然這是最後的選擇,不到萬不得已,李國英也不想逃去草原。
畢竟相比較于中原,草原的條件確實差了不少。
www.biquge001.com
習慣了鐘鳴鼎食的李國英猛然間要適應這種環境,還是有些為難的。
所以他還在等,只要山西方面傳來消息答應接應他,李國英就會選擇前去投奔。
便在他猶豫之時,親兵突然倉惶來報︰“大將軍,大事不好了啊!”
李國英面露不愉之色道︰“本督說了多少次了,莫要慌張。有什麼事慢慢說。”
“可是總督大人,明賊打過來了啊。”
親兵哭喪著個臉,十分無奈的說道。
“什麼,你怎麼不早說!”
李國英氣得直跳腳,臉色慘白如紙。
親兵心道你也不給我說的機會啊。
“快仔細說說,明賊來了多少人?怎麼來的如此快?”
“看樣子李定國是把所有兵馬都調來了。估計他們也是星夜兼程的趕路,就是為了追趕總督大人啊。”
親兵咽了一口吐沫,繼而接道︰“如今明賊已經殺到了華陰,總督大人若是再不走就來不及了。潼關雖然說是天下雄關,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說法。可眼下將士們都沒有多少士氣,真要是打起來真不一定能夠守得住啊。”
親兵分析的還是很有道理的,李國英仔細一想心情十分之無奈。
這也守不住,那也守不了。
這樣下去怕是真的抗不了多久了。
www.biquge001.com
不行,他不能這樣坐以待斃,必須盡快拿個主意出來。
一直以來他都在等山西方面的消息。可現在看來,短時間內山西援軍應該是不會來的。
李國英不能再等了,而守又守不住,最終他還是決定北上陝北,經榆林出關逃到漠北去。
漠北雖然條件艱苦,但天地廣闊總能找到容身之地。
李國英現在已經顧及不到這麼許多了,只要能夠活命就行。
既已決定李國英便不打算再拖延。
陝北方面還是有一部分清軍的。
他要趁著李定國還沒有率部趕至前集合這一部分清軍,然後一起逃出關外。
...
...
鄭經的水師沿著登萊出發,在海上航行數日後終于抵達了天津衛。
相較于登萊,天津衛的海岸線就要狹小許多。
鄭經想要在塘沽強攻登陸,但一進攻就遭到了清軍猛烈的炮火轟擊。
天津畢竟是京畿門戶。清軍在此布下了重兵也是理所當然。
鄭經準備不充分,踫了一鼻子的灰。
但他又不甘心就此作罷,並沒有下令水師撤離,而是準備發起二次攻勢。
作為跟在鄭經身邊的大將,甘輝在這個時候提出了建議。
明軍水師此番的任務是給清軍施壓,從而迫使清軍調動更多軍隊來天津,給明軍正面戰場緩解壓力。
所以鄭經只要持續的給天津施壓就好,並不一定要急著拿下天津衛。
鄭經仔細一想似乎確實是這個道理。
之前是他太過上頭了。
施壓可比總攻的壓力小的多。
明軍有的是炮火,只要完成火力壓制讓清軍喘不過氣來就是。
而且這種持續性的壓制下清軍也很容易失誤。
一旦失誤,明軍抓住失誤點就很容易乘勝登陸。
當然,鄭經也沒有忘了四處散步消息就說明軍主力已經進軍京畿,不日就可光復京師。
輿論的影響力還是很重要的。只要抓住了這點,明軍的推進速度將會更快一些。
至于遼東區域,鄭經暫時還不想涉及。
這倒不是他認為遼東不重要,而是覺得眼下當務之急是拿下京畿。
這樣即便韃子退到遼東,以明軍水師的能力也可以及時覆蓋遼東。
而如果眼下就分兵去遼東致使京畿久久不能拿下,對于整個戰局是不利的。
鄭經很清楚自己此刻扮演的角色。
他並不是一個終結者,而是一個配合者。
該出風頭的時候出風頭,不該出風頭的時候決不能搶風頭。
只希望明軍主力在正面戰場上可以推進的更順利些吧。
...
...
清廷明里暗里的表示讓八旗各旗旗主紛紛打起了自己的小心思。
明眼人都知道京畿多半是守不住了,被攻克只是時間問題。
太皇太後有意將八旗主力和旗人全部遷到關外去,這種時候積極配合才是最理想的方式。
一味死守只會落得個雞飛蛋打的下場。
遏必隆和索尼作為此事的籌辦者深知勸的那些遺老頑固們點頭是件難事。
故而他們也不願意多費唇舌,而是以自己為表率,首先將自己家族的財產往關外轉移。
他們相信旗人的眼楮是雪亮的。
看到朝中重臣都開始埋退路,這些遺老們的心思肯定也會松動。
只要有第一個遺老開始松動就會有第二人跟上。
只要有第二人就會有第三個人。
長此以往,這些冥頑不靈的遺老們肯定會選擇隨大流。
到了那時,最難做的工作便做通了。
眼下的大清早已不是十幾年去的大清了,決不能好面子。保存實力以圖東山再起才是首要需要做的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