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color=red>筆趣閣</font>已啟用最新域名︰www.<font color=red>biquge001</font>.com ,請大家牢記最新域名並相互轉告,謝謝!
大衛將軍此次海南之行的主要目的,是對于海南做一次試探性的訪問。
www.biquge001.com針對海南的發展,希望能夠在區域上有一定的合作。
陳中也非常清楚,美國人絕非池中之物,最終取代英國成為世界霸主的一定是美國。
美國人很聰明,中國不過是一只還在沉睡的雄獅,在這只雄獅的歷史上曾經有過帝國輝煌,是任何了國家和民族都無法相比的。
這種雄獅總有一天會醒來,不是哪一個強悍的軍事帝國可以用武力征服的。妄圖吞並中國的日本,總有一天會因此而嘗到因不自量力而釀下的苦酒。
而聰明的美國人用極其靈敏的前瞻性嗅覺,對于中國國內的各方勢力進行詳細的評估,他們更願意相信,十年後的中國會發生巨大的變化,那個可以改變中國歷史的,就是這個目前還不被人注意的一個小小海南島。
于是,美國人此次帶來了一部分機械的出售的協議,和鋼鐵方面的技術投資,同時,也帶來了戰略性的建議。
大衛和陳中探討了海南發展的戰略方向,同時也提出了一些國家發展的借鑒性經驗。
他們在談到德國時,就著重分析德國的政策再近一些年來的起伏變化所帶來的優勢和弊端。
德國的發展第一在戰略目標超出國力所及。大戰略目標,即國家戰略目標,是國家確定的在一定時期內所要達到的目的和標準,集中體現了國家的根本利益和奮斗方向。它在大戰略的諸多要素中處于核心和龍頭地位。
目標正確,全局皆活;目標錯誤,滿盤皆輸。正如喬治•馬歇爾所說︰“只要目標正確,連一個尉官也能制定戰略。”
在確定大戰略目標時,要考慮多種因素的平衡,最關鍵的是所要達成的目標與力量之間的平衡。歷史上,因目標過大,超出力量支撐能力而導致戰爭失敗的例子比比皆是。
1871年,俾斯麥經過三場王朝戰爭實現德國統一後,精心制定了所謂“大陸政策”,確立了達成“有利于德國的歐陸大國平衡”的大戰略目標。這個目標是在全面分析了歐洲各國力量對比和各國戰略趨向的基礎上制定的,有相當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但是,1890年3月,德皇威廉二世迫使俾斯麥辭職後,開始對德國的內外政策進行一系列調整,特別是1897年改組內閣後,具有強烈擴張思想的人士入閣擔任要職,將俾斯麥的“大陸政策”調整為“世界政策”,提出建立“世界帝國”的戰略目標。
威廉二世進行的戰略調整,主要是基于對德國綜合國力的過高估計。誠然,上個世紀末,德國的經濟快速發展,工業總量“超英趕美”,穩居世界第二,特別是電力和化學等新興工業更是佔絕對優勢。
但是,就綜合國力特別是國際動員力和戰爭潛力看,老牌殖民強國英國仍是世界老大。實際上,德國的殖民地不到英國的十分之一。海軍力量雖然發展較快,但與視海軍為生命線的英國相比,更是差距較大。況且,確立了這一目標,等于是向“有利于舊的、老資格的大國的國際秩序”發起挑戰。
不管你的國力有多大,如與世界主要列強為敵,必然難逃失敗的命運。可以說,威廉二世後來一系列的戰略失誤,都與戰略目標過大有關。這是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失敗的最主要原因,也是最大的戰略失誤。
德國第二個戰略失誤表現在未搞清楚國家核心利益。國家利益是指滿足國家生存、發展和安全需求諸要素的集合,是決定軍事力量發展的根本因素。
從歷史經驗看,可將國家利益分為深層國家利益和表層國家利益。深層國家利益是指攸關國家長期生存和發展的利益,必須全力以赴去爭取。表層國家利益主要是指不影響國家長期生存和發展的短期利益。
有時為了維護深層國家利益,可以擱置甚至犧牲表層國家利益。有時,受大環境所限,即使是深層國家利益,也要講究方法節奏,以間接穩妥的方式,逐步實現。
事實表明,在歷史轉折的關鍵時刻,到底哪些是深層國家利益,哪些是表層國家利益,是一個復雜的戰略問題。
19世紀中葉,俾斯麥認為統一是德國的深層國家利益,統一高于一切。為此,當普魯士大軍在薩多瓦戰役大勝,千年古都維也納已敞開大門的情況下,俾斯麥堅決反對進軍維也納,力主與奧地利簽訂停戰協定,為確保奧地利在即將到來的普法戰爭中保持中立創造了條件。為此,他不惜以辭職相威脅,迫使普王威廉一世和軍方讓步。
因為俾斯麥認識到德國統一的主要敵人並不是奧地利,而是法國。
近幾年來,德國各界對其國家利益的認識極不統一。對德國來說,在面臨著法俄兩強東西夾攻的險惡形勢下,本土安全應該是第一位的。本土與殖民地的關系,就是皮與毛的關系,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但是,德國各利益集團卻不顧國家的整體利益,從各自狹隘的利益需要出發,影響和干擾了國家的重大決策。
以海軍大臣蒂爾皮茨為代表的海軍派認為海上利益是“德國的生死問題”,力主發展海軍,並全力準備對英作戰。陸軍派則主張全力發展陸軍,重點打擊法國。
金融家和商人們希望進入巴爾干、土耳其和近東,要求優先打擊俄國。
東普魯士的容克貴族們則要求優先保護他們的財產安全。時任德國宰相的貝特曼-霍爾韋格悲嘆道,結果是“向每一方挑戰,又妨礙了另一方,而且在所有這些進程中實際上削弱不了任何一方”。
更為可悲的是,作為最高決策人的威廉二世缺乏戰略眼光和堅定意志,對深層國家利益和戰略重點缺乏深刻認知,常常受狹隘的利益集團所左右,忽左忽右,忽東忽西,到處擴張,四處樹敵,政策和策略相互矛盾、彼此抵消,犯了大戰略之大忌,最終將俄、英等強國都推入主要敵人法國的懷抱,將自己逼上絕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