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color=red>筆趣閣</font>已啟用最新域名︰www.<font color=red>biquge001</font>.com ,請大家牢記最新域名並相互轉告,謝謝!
安陽盛產煤、鐵及石灰岩,地處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匯處。
http://www.kmwx.net/Book/0/1/
余翔一路順利,很快到達安陽,阿牛率領人員相迎。
余翔稍作休息後,視察了安陽煉鋼廠,安陽保糧區以及安陽縣城建設,雖然有所欠缺,但總體已成規模,余翔很滿意。余翔對于安陽的建設非常重視,這里很有可能在不遠的將來,成為余翔自河南北上的橋頭堡。
如果歷史軌跡不改變,明年,也就是崇禎十一年,皇太極會命多爾袞南征明朝,多爾袞和岳托率兵從牆子嶺、董家口入關,掠山西,破濟南,殺明朝總兵盧象升;然後向北掠天津、遷安,出青山關返還,往返掃蕩數千里,于崇禎十二年三月回到遼東;共攻陷城池三十六座,招降六座,擄掠人財物無數。
余翔決定將安陽建設成為軍事基地,將鋼王李、孔華陽等人調到安陽,設立火器制造分廠,並將劉國能留在安陽練兵駐守。
進一步圍繞衛河、漳河、洹河、湯河、淇河等水流充沛流域,建立保糧區,要做好與清兵明年一戰的準備。面對來年的戰爭,充滿了不確定性,皇太極率領的滿清鐵騎,與張獻忠所率領的起義軍戰斗力可不是一個等量級,嚴格地說,余翔目前所交手的對手,並不是真正有戰斗力的對手,說白了,就是一幫烏合之眾,如果與清騎對戰,方能檢驗河南新衛軍的戰斗力。
明朝軍隊失敗,並不完全敗在明朝軍隊戰斗力上,明朝內訌,朝臣意見不統一,相互傾軋,也是極其重要的失敗因素。
後世歷史上,崇禎十一年,面對清兵不斷進犯,朝中以首輔楊嗣昌為首的一些大臣,力主先安內而後攘外,要與清軍議和。崇禎帝拿不定主意,召盧象升商量,而盧堅決主戰,崇禎卻要他與主和的楊嗣昌及監軍高起潛商量。結果可想而知,雙方各執己見,互不妥協,朝議未有結論。
崇禎帝讓盧象升率軍駐守昌平,與進犯清軍多次作戰,均取得勝利,不過付出慘重代價,他率領的二萬軍隊也死傷一萬五千多人。楊嗣昌對盧象升戰勝清軍的消息不但不報告崇禎,反而誣告盧象升按兵不動,並借此斷絕了他的給養。盧象升只得率領不到五千人的部隊在沒有糧草的情況下與清軍作戰。
崇禎十一年十二月十一日,盧象升移兵巨鹿賈莊,已斷糧七日,全憑百姓自願捐糧摻雜冰雪為食,即使這樣,盧軍兵無一人叛。
宦官高起潛統兵數萬在雞澤,距離賈莊不到五十里,盧象升派遣楊廷麟去求援,高起潛置之不理。盧象升知道敗局已定,在軍中大哭,仍然發誓與清軍決一死戰。
隨後破釜沉舟,拔寨出兵,于蒿水橋決戰清軍。盧象升的五千軍兵被清軍數萬騎兵圍了三圈,水泄不通。盧象升指揮士兵奮勇出戰,喊殺聲驚天動地,從早上直到晚上,炮彈打光了,箭射光了,便與敵人貼身肉搏,最後寡不敵眾,身上中了四箭三刀僕倒身亡。
戰後,楊廷麟及部下在戰場上尋獲盧象升遺體,楊嗣昌卻堅決誣陷象升臨陣脫逃,派士卒俞振龍等三人前往查看。俞振龍不畏淫威,堅持指認象升遺體,楊嗣昌大怒,將他抽打三日夜而死,千總楊國棟因為不肯順從楊嗣昌意思修改塘報,堅持象升已戰死,而被處極刑。
余翔對這段歷史了如指掌,每每想到鐵血將軍盧象升因為內訌慘死,心痛不已,他因此決定在安陽屯兵,安陽距離巨鹿只有三百里路,一旦真發生戰事,率兵馳援,騎兵一晝夜可到。
余翔在安陽的舉動,引起了崇禎極度不安,他的理解是余翔在安陽屯兵,有劍指京城,危及京城安全。他在御書房召見楊嗣昌。
楊嗣昌進了御書房,見崇禎一臉憂慮,心里便留了意。行了君臣大禮,崇禎給楊嗣昌賞座、賞茶,這個舉動極不尋常,楊嗣昌更是處處留意,揣摩聖意。
楊嗣昌略一品嘗,便知是新村綠茶,忙連聲稱贊︰“好茶,好茶!”
崇禎沉著臉說︰“茶是好茶,如果腸胃不好,喝了綠茶,反倒對身體多有危害!”
楊嗣昌一怔,听出話外之話,說道︰“余總督在河南,平定匪患,抗旱救災,功勞不小,只是其軍隊規模發展速度過快,已然不是一個地方衛所編制,這點讓微臣深感憂慮。”不愧是官場老手,他很快地領會崇禎意圖,一語中的,正中崇禎心思。
崇禎說道︰“余翔確為能員,不過河南新政與大明律多相違背,如各地效仿,我大明只怕會分崩離析。是以,朕豈擔心任由余翔一意孤行,會助長其驕縱之氣。”這無疑明說了收回河南特權。
楊嗣昌听聞大吃一驚,崇禎皇帝這種態度轉變之大,令他很意外,他略微一想說道︰“據微臣所知,河南之所以取得如此成績,是因為其煉鋼、造槍技術精湛,如果將這些技術收歸朝廷,余翔即便在河南鬧出動靜,如果在武器上佔不了先,一定不會做出出格事來;且河南是朝廷糧賦重地,現今朝廷處處缺錢缺糧,余翔治理有方,今年的稅賦不應減免。”此舉要釜底抽薪,要來煉鋼和造槍之術,對河南商業和軍事造成影響,繳納錢糧,讓其在財政上陷入困境。
崇禎覺得此法可行,他更在乎利用此試探余翔的忠誠度,不過他深知,處事要有度,不能將余翔逼反,這也是崇禎所不願見到的。
崇禎擬旨,命趙嘉誠為傳旨官,來到安陽,向余翔宣讀聖旨。
聖旨大意是朝廷對于余翔在河南成績予以肯定,對煉鋼,造槍之法甚是關注,望能將此煉鋼、造槍之法貢獻給朝廷,發揚光大,增強大明武力,讓蠻夷不敢入侵。另外朝廷財政吃緊,往余翔盡快繳納今年糧賦,以解朝廷燃眉之急。
余翔接到聖旨後,內心非常矛盾,如果將煉鋼,造槍之法交出去,河南震懾四方的優勢便盡失,跟嚴重的是,這些技術一旦被清人竊取,後果不堪設想,會加速明朝滅亡。另外,崇禎皇帝明知河南今年大旱,按理說應該發放救災糧和銀子,退一步說,減免賦稅理所應當,然而現在居然反過來,居然催繳糧賦,意欲何為?
河南雖然進行保糧區建設,取得一些糧食,但是還是遠遠不夠,何況目前前來河南的災民已然不是河南一省,陝西、山西、河北甚至南方的災民涌入河南,河南承受著大明賑災的重任,如果崇禎稍微明白一點,就不會做出這個決定。
余翔左右為難,秘密召集王承恩、李岩商議對策,他對王承恩非常信任,相信他是一位明事理的人,會以大局為重。
余翔道出心中憂慮以及當前面臨的困境。
王承恩表示理解,同時指出,如果抗旨不遵,將會帶來嚴重後果,首先崇禎帝那一關過不了,從此以後,崇禎帝會心生隔閡,以後難以君臣同心,其次,那些以前彈劾他的大臣會卷土重來,沒了崇禎帝支持的彈劾,其後果不堪設想,弄不好會引起全國範圍內的抵.制絞殺余翔運動,袁崇煥便是一例。
李岩說︰“進呈萬歲的,應該是最好的,最為成熟的東西,莫不如將坩堝煉鋼法和燧石槍造槍技術進獻給萬歲。”他的意思是將已經淘汰的技術進獻。這種做法,無疑是一種折中方式,余翔比較認同李岩的這種做法。先進的技術,無論如何也不能獻出來。
王承恩繼續說道︰“身處河南,才知河南抗旱救災的不易,萬歲讓繳納糧賦,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余總督也要以大局為重。”
余翔說道︰“朝廷既然艱難,為皇上分憂乃是為臣本分,但是糧食確實缺乏,我只能將糧食折成紋銀繳納。我初步折算一下,往年河南一地,往年繳納白銀約三十萬兩,今年河南遭到百年不遇大災,能否折算成二十兩。”
王承恩可知道,這二十萬兩可不是小數目,這可是河南郵政儲蓄銀行保證金,如果出現現銀擠兌,弄不好河南金融體系會出問題。王承恩對于崇禎皇帝突然態度轉變也覺察出一些端倪,嘆息一聲,不好再說什麼。
幾天後,兩個錦盒被密封得嚴嚴實實,一個錦盒中是坩堝煉鋼法,一個錦盒之中是燧石槍制造法,二十萬兩白銀用十多輛馬車拉著,還由諸葛山珍帶著二千火.槍兵,護送至京城地界,交由京城官兵護送,這才折返。
通過這次事件,余翔覺察皇上態度轉變,對于崇禎多疑非常了解,看來,對于余翔的信任,出現了很大轉變,他也必須留一手,這不僅僅關系到他個人安危,還會危及到千千萬萬老百姓的身家性命。帝王制度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國家老百姓的禍福,全身系帝王一人之身,如果是明君,乃萬民之福,如果是昏君,乃萬民之災。
這崇禎皇帝,是民君還是昏君呢?
余翔下達命令,封鎖河南煉鋼、造槍、造炮和練兵等消息,列為最高機密,嚴禁技術外泄。並讓賈斌久建立一系列的保密措施,嚴防死守,不讓任何尖端技術外泄,這是不得已而為之。
當崇禎皇帝收到賦銀時,又不安起來,余翔這麼爽快地送來這麼多銀兩,速度之快,讓他震驚。
他又招來楊嗣昌商議,楊嗣昌已經嗅到崇禎態度的轉變,他對余翔的態度也有了較大變化,只是目前,他不便于將這種態度表現出來,如果一旦讓朝中之人察覺到他態度轉變,將會攻擊他舉薦失察之罪,他兵部尚書之職只怕不保,弄不好會身敗名裂,全家遭殃。
楊嗣昌只得委婉地規勸崇禎維護皇上的威信,先觀察余翔的下一步舉動,再做打算,當務之急穩住余翔。
崇禎也是此意,第二天早朝,他當著文武百官的面表楊了余翔,說其主動向朝廷進呈煉鋼和造槍之法,還繳納賦銀二十萬兩,讓朝中之人以為楷模。
朝中之人莫不驚奇,陝西大旱,朝廷每年填進去幾十萬兩賑災銀,糧食幾十萬石,但河南,一粒糧食未給,一分錢沒花,還有二十萬兩銀子進賬,簡直不可思議。
不過這些朝中大臣可不是傻子,從中他們窺出一些端倪,只是他們在尋找機會驗證他們猜測而已,一些大臣在私底下又蠢蠢欲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