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color=red>筆趣閣</font>已啟用最新域名︰www.<font color=red>biquge001</font>.com ,請大家牢記最新域名並相互轉告,謝謝!
【本書首發網站百度直接搜索關鍵詞 网游小说网】
龐巴迪是世界著名的加國國有上市企業,成立至今已經有30多年的歷史,雖然加國政府還沒有公布是否要出售該企業的消息,但卻瞞不過一些有心人,于是龐巴迪要被私有化的消息,還是傳向了全世界。
www.biquge001.com》
奇怪的是這個消息在海外並沒有掀起悍然大波,很多知名的國際媒體對這側消息是漠不關心,只有少數幾個報紙,在最不起眼的角落,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報道了下。
究其原因,70年代的龐巴迪公司的國際知名度連三流也算不上,根本無法吸引國際媒體的興趣,況且自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和石油危機爆發以來,歐美經濟全面衰退,不知道有多少國際上數一數二的大公司倒閉、關門、被兼並和資產重組,一個國際知名度連三流都算不上的企業,是倒閉了還是被兼並了,誰又會去關心呢?那些國際一流大企業的倒閉,他們都還忙不過來呢。
美國對龐巴迪的報道要多一些,畢竟它是與哈雷起名的摩托車品牌,一年前哈雷公司倒下了,現在龐巴迪也倒下了,讓美國人有一種兔死狐悲的感覺。
美國《紐約論壇報》的特約記者皮埃爾寫道,一年前著名的哈雷倒在了全球性的石油危機上,一年以後,跟哈雷齊名的摩托車品牌龐巴迪公司,好像也逃脫不了石油危機的厄運,雖然它還沒有倒下,但也絕不樂觀,看看現在的北美吧,街上到處都是來自日本的摩托車,哈雷摩托、龐巴迪摩托,現在在街上根本就看不到。
而在高端摩托車領域,也看不到北美的摩托車,你只能看到來自德國的摩托,人們寧願多花15到20%的價錢去買德國的摩托,我想問,美國到底怎麼了?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去買日本和德國的摩托車,而不買北美的摩托車?
……听到龐巴迪要被私有化的消息,我心里非常的負責,我也是龐巴迪摩托迷,幾年前它就倒閉過一次,現在它將被私有化,不知道它的新東家,能不能帶領這家歷史悠久的公司重鑄輝煌,如果不能,它將面臨第二次破產的命運……
整篇文章寫的極為煽情,表面上看,皮埃爾是在為龐巴迪惋惜,實際上卻是在為美國企業叫屈。
很顯然,這是美國企業界精心策劃的一篇槍文,目標主要針對的就是日本,自七十年代以來,日本產汽車和摩托就開始登陸歐美市場,因石油危機的影響,日本車價格便宜又省油的特點,受到了歐美用戶極大的歡迎,而美國的車子根本就賣不去,大量的汽車庫存被積壓,美國的汽車集團損失慘重。
歐洲的汽車公司同樣也損失慘重(除了德國以外),同樣面對日本的沖擊,同樣的損失慘重,但歐美兩個國家和地區則采取了截然不同的處理方式︰
在歐洲,面臨日本汽車的沖擊,歐洲的各個汽車公司沒有怨天尤人,而是組織大量的人力、財力研發新一代的節能汽車,他們知道自己人工沒法與日本相比,于是就往中高端汽車市場發力,把高貴與時尚相結合,在賦予歐洲特有的文化氣息,逐步擺脫了困境,走出了自己特有的汽車發展道路。
相反美國的汽車公司,則走向另外的道路,他們簡單粗暴,直接動用盤外招,封殺來自日本的汽車,造成的直接後果是,他們永遠的失去了日本市場,同時也失去了歐洲市場,只有在美國市場里苟延殘喘,最後導致通用汽車公司在2008年的倒閉。
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導致兩種截然相反的結果︰一個浴火重生,一個一步步走向死亡。
看完皮埃爾的報道,凌世哲得出一個結論,爛用盤外招最終的後果,就是走向死亡。
雖然日本車給美國的汽車業帶來了很大的沖擊,但這個時候的日本汽車還不像後世,在整體技術上,可是差了歐美起碼兩個台階,日本車之所以能夠暢銷,主要原因還是省油,價格並不是最直接的因素,只要美國的汽車企業挺過這一段時間,市場最終還是會向美國企業傾斜的。
美國汽車性能好、馬力大、空間大、乘坐舒適是一直以來的優點,但它的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油耗太大,石油危機一來,自然就不受市場的歡迎,現在人們需要的是省油的汽車,高油耗汽車賣不動是很自然的事情。
這個時候的美國,最正確的做法,就是努力提高汽車發動機的升功率,即用消耗最少的燃油來到達最高的功率,而不是用盤外招來抵制日本車,使得美國的汽車業錯過了短暫的、最佳的技術換代的窗口期,最後被日本在技術上給全面超越。
用盤外招來封殺日本車的做法,關鍵是你美國封殺的住嗎?你這麼一封殺,等于是幫日本做了個免費廣告,日本人是很有經濟頭腦的,非常善于這種逆向式炒作,你這麼一封殺,日本就拿著這個事在全世界炒作,他炒不是拿給你歐美人看的,而是拿給那些發展中國家的人看的。
那些發展中的國家的消費者會是什麼反應?哎喲,這日本的汽車厲害啊,把美國的汽車抵制的一輛都賣出去,最後美國沒辦法了只能封殺他,這說明什麼?說明日本的汽車一點都不比美國汽車差嘛,而且價格還便宜,外形也時尚,為嘛不買日本車,而要買美國車。
實際上70年代的日本車的總體技術,真得能跟美國車比嗎?不能,它除了省油外和價格低以外,其他的都毫無可比性,整整差了兩個台階怎麼比?但就這麼一封殺,日本人再這麼一炒,就給人留下一個日本車比美國好的假象。
可能有人會說,好就是好,差就是差,他只能騙一時,不能騙一世啊,早晚還是要露餡的。
你這麼想就錯了,日本人精著呢,首先第一個,發展中國家的消費者,又有幾個買的起價格昂貴的美國車,而且那些美國佬又非常的傲慢,而且根本就不拿發展中國家的消費者當回事,汽車說白了,也不過是代步的工具,自己經濟實力有限,買不起那些高大上的汽車,買一輛價格便宜又實惠的日本車,為什麼不好呢?
況且,日本人不像中國人,只要產品銷量好,小農思想就發作,在功勞簿上吃老本,一點都不去研發新技術,而日本人則不同,他們有很強的危機意識,逆向炒作成功以後,他們會把賺到的錢會繼續投入新技術的研發上,雖然我的汽車技術目前還不能跟美國車比,但我不斷地、持續的開發新技術,一點點的提高汽車的技術含量,終有一天,日本的汽車是一點都不比美國的差。
這就是日本人的算盤,厲害嗎?相當的厲害,憑著這個招數最後把美國的汽車公司給抵得破了產,日本人的精明可見一斑。
當然,美國汽車公司破產,也離不開驚人的福利保險費,自珍珠港發生以後,美國的白人大多數都去參軍上前線打仗,工廠自然沒人足夠的工人,這個時候黑人就彌補了這個空缺,因此在二戰以後,美國的企業的工人絕大部分都是黑人。
由于工人都是以黑人為主體,所以黑人就逐漸控制了公會,因此才有了後來的馬丁路德金的黑人解放運動,一次一次的領導工人罷工。
路德金被刺殺以後,歷史在這里放生了一個轉折點,黑人站起來了,但在凌世哲看來,這些黑人是天生的奴隸,一旦解放了他們,他們就姓什麼都不知道了,那幫黑人把福利和政治權利進行綁架,要求企業提高他們的福利待遇,這些待遇,有的是合理的、正當的,有的純粹是胡鬧,你不答應他們還不行,不答應你就是歧視他們,他們就罷工。
答應了他們呢?也管不住兩天,又鬧又罷工,要求企業給他們更高的待遇,更高的福利,然後企業又答應他們,接著又管不了兩天,那些黑人又鬧,而且天天就這麼鬧,高額的人工成本讓企業早已不堪重負,企業成了被公會敲詐的對象。
白人企業主實在是受不了他們了,怎麼辦?把工廠關閉,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去,到發展中國家建工廠,更有甚者連工廠都省了,直接貼牌……發展中國家生產出的產品,買過來貼上自己的牌子,直接在歐美市場上銷售,簡單又省事。
你們這幫黑人不是要鬧嗎,老子直接把工廠關了,你鬧鬼去。
最終結果如何?哪些黑人拿到一個華而不實的政治權利,卻失去的工作,工作都沒了還有個鬼的福利、鬼的政治權利。美國是什麼社會?典型的金錢至上社會,只要你有錢,就什麼都有;沒錢,窮鬼一個,就什麼都沒有。
90年代,美國做了個統計,說美國的中產階級佔了美國人口的80%,到了2012年,又做一次統計,中產階級居然達到了90%。
主意,那個時候的美國還處于經濟危機啊,有大量的企業破產,大量的人失業,怎麼中產階級的比例,非但沒有減少,反而還高了呢?根本原因就是,美國佬把那些貧窮的美國黑人給直接排除掉了,都把你排除掉了,你手里的政治權利有屁的用。
美國是選舉制國家,選舉就要花費大量的金錢,要錢就要募集資金,那些窮鬼連飯都吃不起,有p的錢去搞政治募捐,沒錢捐給那些政客,他們為你說p的話,理都不理你,他們只會幫有錢人說話,至于你的選票,這個時候還有個p的用,你政治權利越高,就有更多的黑人失業,整個一個惡性循環。
大型企業之間的並購,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別是像龐巴迪這樣的上市國有企業更是如此,方方面面牽扯得太多,更何況它還欠債60多億加元,早已經資不抵債。
這是安布雷拉成立以來的首次大型企業並購,說實話凌世哲不是很想買這家公司,要不是知道龐巴迪在未來會成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飛行巨頭,對凌世哲的未來的中國戰略很重要,否則60多億加元負債,還資不抵債的一家破公司,凌世哲是半點興趣也提不起來。
結果,凌世哲還沒有決定到底要不要收購龐巴迪,加拿大人自己卻鬧了起來。
龐巴迪的私有化遭到了很多的人的反對,整個加拿大有超過10萬的人上街游行,在加國首都渥太華,無數的人在總理政府門前靜坐示威,他們高舉著牌匾,臉上抹著五顏六色的油彩,穿著奇裝異服,舉著喇叭高喊著反對資本家的口號。
龐巴迪的總部所在地,蒙特利爾更是人潮洶涌,在公司里看著現場的電視直播畫面,市政大樓門口的廣場上坐了烏泱泱的一片人,電視中年輕的男主持人講,整個廣場抗議示威的人數高達5萬多人。
凌世哲上前把電視關了,轉身對著下面的一幫的屬下說道︰“情況你們也都看到了,誰來告訴我,收購龐巴迪是否還有意義。”
沒有任何人回答凌世哲提出的問題,會議室里是落針可聞,不知過了多久,艾莉森說道︰“boss,這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據我所知,龐巴迪所有的員工加在一起還不到3000人,現在市政府廣場上有那麼多人,顯然不會是龐巴迪的人。”
“沒錯boss,根據我的了解,龐巴迪公司還是歡迎我們收購他們的,這次事件龐巴迪的員工並沒有參與,我們還是有希望的。”
艾莉森等人的安慰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反而讓凌世哲煩躁不已,大聲訴斥道︰“問題是有人不像我們收購龐巴迪,所以他們才鬧出這個事情來,我現在擔心安布雷拉公司的員工會不會跟著他們一起來鬧,明白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