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著楊惲的話,朱博就看了一眼苟參,苟參微笑著對朱博舉杯,心說你看我干嘛?難道我喜歡和苟德勝幾個搞內斗?
我閑的無聊!
人家欺負我的好不好!要不是當著官怕聲譽有損,說我不顧及兄弟情分,老子想法弄死他!
楊惲這時接著說︰“當然有些羌人的部族也是和匈奴人關系曖*昧的,誰對他們好,誰對他們有利,他們自然是坦誠哪一方,當年武帝時的冠軍侯霍去病將河西打下之後,西域的那些與匈奴混雜一起的羌人就和匈奴分散開來,武帝二十八年的時候,甚至還有一些羌人想和匈奴聯合起來重新奪取河西。
www.biquge001.com”
苟參就說︰“匈奴有什麼好,這些羌人豈不是奴姓不該,匈奴人對他們很好嗎?”
楊惲就笑︰“依靠巴結一個有力的總比得罪疏遠一個有力的好,起碼這個有力的萬一要是發起狠來,他先想不會考慮去欺負一個和自己平時來往密切的人。”
“所以當年武帝時羌人就和匈奴人聯合起來搞陰謀,大行令李息和郎中令徐自為受命領兵,不就去征討了嗎?”
楊惲喝著酒說︰“如今,陛下是不喜歡打仗的,否則,前次關于匈奴人要降服于我們大漢,就不會有蕭望之那個給錢給糧的策論出現了。”
眾人听了默然。
關于皇帝的意志舉動可不是隨便說的,苟參心說這個楊惲果然說話沒有忌憚,什麼話都敢說,難道這是對皇帝削了他的職位不滿意?是在發泄?
如今的皇帝劉詢不喜歡打仗是出了名的,劉詢自幼漂流民間,飽受顛沛流離之苦,他覺得打仗就要有損耗,有了損耗百姓就要遭殃,所以能不打仗就不打,打仗其實就是拼國力,拼後勤,花了錢還死人的事情最好少搞,大家和和氣氣的有事擺在桌面上談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多好?
可以說,如今大漢的官員們都知道劉詢側重于搞國泰民安,不喜歡像武帝劉徹一樣窮兵黷武,所以,朝廷里以蕭望之為代表的“以德服人”派雖然不是人數最多的,但往往在最後爭論中都能獲勝。
原因很簡單,無他,皇帝不喜歡打仗,皇帝支持而已。
朱博听著楊惲的話又看向苟參,苟參心里又嘀咕,這個朱博真是討厭!我在朱鳥殿里說給匈奴人送糧食怎麼了?我又沒有說給匈奴人送女人!
再說當時老子屁股上的屎還擦不淨,不順著皇帝的心里意思往下說話,難道要頂風而上?小命還要不要了?當時我的情況是怎樣的難道你不知道?
不那樣說,能不能得到赦免還不一定,我如今還能坐在這里和你喝酒讓你瞪我?
“嘁!”
坐著說話不腰疼,苟參心里鄙視朱博,臉上笑得越發歡喜了,對著朱博不停的舉杯相邀,朱博心里好笑,臉上卻一片平和。
楊惲就說︰“早些年咱們當今大漢皇帝封賜了一個羌人部族首領,叫楊玉的為郎官,這個楊玉本來是羌人部族的一個小頭領,但一心向往大漢教化風尚,就自己來到了長安,覲見了皇帝,請陛下賜自己為漢人。”
“皇帝有感于楊玉的拳拳之心,同時也是為了安定西域各國的民族,就給楊玉改了名字,賜了府邸,專門的在身邊負責問詢羌人的習俗和生活習慣。”
“誰知道後來羌人終于還是出事了,當時的光祿大夫義渠安國莽撞行事,不經過長安同意就答應了羌人到河西地方放牧,被趙充國將軍訓斥糊涂,說義渠安國是養狼入室,果然,沒多久羌人和匈奴人聯合起來開始鬧事了。”
“皇帝當時就責成義渠安國將事情解決,可是這個義渠安國是怎麼解決的?他將羌人各部落的首領全部召集在一起,說大漢天子有事給他們說,等這些頭領一來,義渠安國就搞了一個鴻門宴,埋伏了兵士見人就砍,可是義渠安國砍人也不砍得干淨些,倒是讓羌人頭領跑掉了幾個,這下好了,結果原本一些和大漢交好的羌人都開始和大漢死扛上了,同仇敵愾嘛,而長安城里的這個楊玉楊郎官,听說了這事後覺得大漢國不厚道,連夜跑了。”
“楊玉跑回去干嘛了?召集人手,開始和大漢打仗。”
“後來,皇帝就讓趙充國將軍帶兵,平定西羌,當然,這中間參合的人也不少,比如說許國丈的本家許延壽,還有酒泉太守辛武賢,當然還有如今的河南郡太守嚴延年,這件事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楊玉最後被殺,西羌無戰事,已經平安多少年,可是如今羌人埋伏黃門郎一家做什麼?”
昨天埋伏襲擊的不但有羌人,還有匈奴人,如今羌人死的死逃的逃,匈奴人也全部死在韋焉的手中,就是死無對證,張猛覺得這件事也只有這樣放下了,苟參靜坐那里心思轉動不停,想著羌人也許是對付自己的,可是匈奴人絕對是沖著張猛一家去的,那麼韋焉也是沖著張猛一家去的。
三路人馬對付自己和張猛一家,到底是怎麼回事?
“那如今看來,這些匈奴人是不是和羌人又聯合起來搞陰謀,也未必可知啊。”楊惲接著說︰“其實我大漢自從建國以來,也就是和匈奴人戰亂不停,匈奴始終是心頭之患,其他比如說南越、夜郎、朝鮮還有東邊的那個矮人倭國,都對我大漢臣服。”
楊惲的外祖父是司馬遷,楊惲自幼喜歡讀母親司馬英從外祖父那里帶來的珍藏于家里的《史記》,可以說是對里面的內容倒背如流。
早些年的時候,因為《史記》一書里面的內容多有抨擊武帝當時國策的,司馬遷就一直防備《史記》一書被武帝焚毀,就將書隱匿了起來,其中楊惲的母親就藏匿著一些書稿。
宣帝劉詢當了皇帝後,楊惲覺得劉詢是比較清明的,後來恰逢機會,就將《史記》敬獻給劉詢看,這部書才廣為流傳開來。
所以楊惲說起往曰大漢國與臨邊民族的事情,在所有的人里是最有發言權了。
“就說朝鮮,《史記》記載,商代國王紂被周武王攻破朝歌,紂王自殺于鹿台,紂王的一個族人箕子因為躲避當時戰亂,就逃亡到了朝鮮那個地方。”
“這箕子到了朝鮮,就建立了一個國家,就是箕子朝鮮國,箕子朝鮮一直作為周王朝的附屬國存在。箕子後來還回中原朝拜周天子,看到商國故居,心里淒慘,就做了一首《麥秀》的詩,其詩曰‘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與我好兮’。”
“這個詩里說的‘狡童’,就是紂王,意思就是說紂王當初不听我箕子的規勸,胡作非為,現在亡國了,搞的我們心里淒慘,好不難過。”
“箕子朝鮮在西周東周時屬于燕國,秦時屬于秦朝,這個箕子朝鮮,延續了一千多年,算得上東邊不亮西邊亮,箕子在華夏落魄,到了朝鮮卻當了王,可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楊惲說到這里,略微有些自嘲,像是說自己不當光祿大夫了,也許是好事。
筆趣閣已啟用最新子站︰
www.biquge001.com ,請大家牢記新域名(biquge001.com)並相互轉告,感謝支持。</p>